字好书
山居避难六首

《山居避难六首》

时间: 2025-05-07 16:10:50

诗句

宦游二十载,时异即东还。

勇弃斗升给,本无分寸攀。

家贫空归巧,学废重时顽。

平世已无况,况巢松竹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10:50

原文展示

宦游二十载,时异即东还。
勇弃斗升给,本无分寸攀。
家贫空归巧,学废重时顽。
平世已无况,况巢松竹关。

白话文翻译

经过二十年的仕途游历,时局已然变迁,我只好东归。
我勇敢地放弃了争名夺利的机会,本就没有心思去攀附权贵。
家境贫寒,我回到家乡却一无所获,学业也因沉迷世俗而荒废。
在平常的岁月里已经没有什么希望,更何况在这松竹环绕的隐居之所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宦游:指做官时的游历。
  • 东还:返回到东边的家乡。
  • 斗升给:争名夺利,获取官位和俸禄。
  • 分寸:指的是分寸之道,或合适的程度。
  • 家贫:家庭贫困。
  • 巢:巢穴,隐居之地。
  • 松竹关:指松树和竹子环绕的地方,象征自然环境。

典故解析

  • “宦游”:古代文人常常以仕途为志向,但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作者经历了长时间的宦海沉浮后,感受到世俗的无奈和归隐的渴望,反映了对人生选择的深思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诗人通过对宦游的回忆与反思,表达了对仕途浮华的失望与对简单生活的渴望。在二十年的游历中,诗人经历了权利的争斗与世俗的纷扰,最后选择放弃这一切,归隐山林,寻求内心的平静。诗中的“勇弃斗升给”一语道出了他对名利的淡泊,而“家贫空归巧”则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诗人在平静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更多的无奈与孤独,尤其是“平世已无况,况巢松竹关”一句,既是对世事的感慨,也是对隐居生活的无奈承受。整首诗在意象上兼具清幽与孤寂,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反映出宋代士人的一种普遍心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宦游二十载,时异即东还。
    经过二十年的仕途游历,时代已经变化,我只好返回东边的故乡。
  2. 勇弃斗升给,本无分寸攀。
    我勇敢地放弃了争名夺利的机会,原本就没有心思去攀附权贵。
  3. 家贫空归巧,学废重时顽。
    家境贫寒,归来时却一无所获,学业也因沉迷于世俗而荒废。
  4. 平世已无况,况巢松竹关。
    在平常的岁月里已经没有什么希望,更何况在这松竹环绕的隐居之所呢?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 比喻:将“巢松竹关”比作隐居的生活,表达了一种宁静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宦海浮沉的沉思,表达了对名利的厌倦与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宦游:象征权力与名利的追逐。
  • 家贫:代表归属与失落。
  • 松竹:象征自然与宁静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经历了多少年的宦游?
    A. 十年
    B. 二十年
    C. 三十年

  2. 诗中提到的“斗升给”主要指什么?
    A. 争名夺利
    B. 学习
    C. 隐居

  3. 诗人最终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方式?
    A. 继续仕途
    B. 隐居山林
    C. 旅行四方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 陶渊明《归园田居》:反映归隐田园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陈著的《山居避难六首》更侧重于对世事的反思与无奈,而王维则更加突出自然的和谐美。两者都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泊雷江 棕榈花 孤山 夕憩西林寺诗 逢曹子敬知录三首 过安庆旧城 元宵怀乡二首 石函桥 西林寺 广济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肉字旁的字 鼓字旁的字 邮递员 包含闰的词语有哪些 大地春回 首字旁的字 倒八字的字 阳辔 市道之交 其开头的成语 匡鼎解颐 三纲五常 走之旁的字 斐然可观 营造尺 面盘 尾大不掉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