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57:15
原文展示:
忽忽天涯又岁除,萧然牢落叹离居。
楼头笛韵堪催酒,云外鸿飞不系书。
春到他乡悲旅食,心悬故国忆鲈鱼。
残编掩罢寻归梦,一枕三更两载馀。
白话文翻译:
时光匆匆,转眼又到了一年末,
我无奈地叹息,感慨离居的孤独。
楼头的笛声催促着我喝酒,
远处的鸿雁飞去,却没有带来书信。
春天来了,我在他乡品尝着悲伤的旅食,
心中时常挂念故乡的鲈鱼。
翻动着残缺的诗篇,寻找归家的梦,
一夜之间,已是三更,两年已过去。
注释:
- 忽忽:形容时光飞逝的样子。
- 岁除:指除夕,即旧年的最后一天。
- 萧然:形容孤寂、冷清的样子。
- 笛韵:笛声的韵律。
- 鸿飞:鸿雁飞翔,常用来象征远方的朋友或亲人。
- 鲈鱼:指故乡的美食,象征对故乡的怀念。
- 残编:指残缺的诗篇或书籍。
典故解析:
- 鸿雁:在古代文学中,鸿雁常被用作传递书信的象征,表示思念与离别。
- 鲈鱼:鲈鱼作为南方的美食,常在诗词中象征着故乡的温暖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侯周,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多描写离别、乡愁和人生命运,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除夕之际,诗人身在异乡,感受到浓厚的乡愁与孤独。除夕是团圆的时刻,但诗人却因身处他乡而感到悲伤,故而写下这首诗,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除夕寓海昏》是一首充满乡愁与孤寂的诗作,诗人在岁末之际,面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心中浮现的却是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开篇的“忽忽天涯又岁除”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诗人内心的惆怅,紧接着“萧然牢落叹离居”更是点出了诗人身在异乡的孤独感。
在楼头笛声的催促下,诗人似乎无心饮酒,而远方的鸿雁飞翔,却没有带来任何消息,表明了他对亲友的思念之苦。接着,“春到他乡悲旅食”写出了春天的到来,然而食物的味道却是悲伤的,显示出诗人对故乡美食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无奈。
最后两句“残编掩罢寻归梦,一枕三更两载馀”更是将诗人的思绪推向深远,翻看着残破的诗篇,梦中归家的希望似乎遥不可及,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已是两年。
整首诗情感深邃,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无奈,充分表达了除夕夜的沉重与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忽忽天涯又岁除:时光匆匆,转眼又到了一年末,表明时间的流逝。
- 萧然牢落叹离居:感慨孤独的生活,表达身处他乡的苦闷。
- 楼头笛韵堪催酒:楼上的笛声促使诗人饮酒,显示出对生活的无奈。
- 云外鸿飞不系书:鸿雁飞翔,却没有带来任何书信,象征着对亲友的思念。
- 春到他乡悲旅食:春天来了,但在他乡的饮食却是悲伤的,暗示对故乡的怀念。
- 心悬故国忆鲈鱼:心中挂念故乡的美食,增强了思乡的情感。
- 残编掩罢寻归梦:翻动着残缺的诗篇,表达对归家的渴望。
- 一枕三更两载馀:在梦中已是三更,两年已过去,强调时间的流逝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鸿雁代表远方的朋友,鲈鱼象征故乡的温暖。
- 拟人:笛声催酒,赋予无生命的笛声以情感。
- 对仗:如“春到他乡”和“心悬故国”形成对比,增强了对比的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空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流亡生活的无奈,传达出浓厚的乡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体现了人们在离别时的共鸣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涯:象征遥远的地方,暗示孤独与离别。
- 笛韵:代表着思乡的情感与孤独的氛围。
- 鸿飞:象征远方的亲友,表达思念之情。
- 鲈鱼:故乡的美食,象征对故乡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除夕寓海昏》是在哪个节日写的?
- A. 中秋
- B. 春节
- C. 除夕
- D. 端午
- 答案:C
-
诗中提到的“鲈鱼”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美食与故乡
- C. 友情
- D. 旅行
- 答案:B
-
“云外鸿飞不系书”中的“鸿”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一种云
- C. 一种酒
- D. 一种花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绘了兄弟间的思念与离别。
诗词对比:
- 《除夕寓海昏》与《静夜思》:
- 两者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强调离居的孤独与无奈,后者则更多地渗透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月的寄托。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了解明代诗词的发展与风格。
- 《古诗词鉴赏》: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