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15: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15:06
六月十五日时闵雨甚矣三乎 赵蕃 〔宋代〕
去此林篁蔽,出兹溪谷深。 倍能明病眼,顿觉洗尘襟。 问隐平生志,依僧夙昔心。 危亭已无迹,断刻尚堪临。
离开这片被竹林遮蔽的地方,来到这深邃的溪谷之中。 这里的光线倍加明亮,仿佛治愈了我的眼疾,顿时感觉心灵得到了净化。 询问隐居的志向,依附于僧人的昔日心愿。 那座高亭已经无迹可寻,但断裂的石刻依然可以临摹。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诗人,与刘过、姜夔等人交往,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隐逸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六月十五日,时值闵雨(即久旱之后的雨),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开竹林遮蔽之地,来到深邃溪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诗中“倍能明病眼,顿觉洗尘襟”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明亮的光线比作治愈眼疾的良药,心灵得到净化,形象生动。后两句“问隐平生志,依僧夙昔心”,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僧人生活的依附,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倍能明病眼”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诗中“问隐平生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B. 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C.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D. 对僧人生活的依附
诗中“危亭已无迹”一句暗示了什么? A. 诗人对过去的怀念 B. 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C. 诗人对现实的逃避 D. 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