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元丰七年有诏京东淮南筑高丽亭馆密海二州骚

《元丰七年有诏京东淮南筑高丽亭馆密海二州骚》

时间: 2025-05-02 12:06:27

诗句

檐楹飞舞垣墙外,桑柘萧条斤斧余。

尽赐昆耶作奴婢,不知偿得此人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06:27

原文展示

元丰七年有诏京东淮南筑高丽亭馆密海二州骚
作者: 苏轼 〔宋代〕

檐楹飞舞垣墙外,桑柘萧条斤斧余。
尽赐昆耶作奴婢,不知偿得此人无。


白话文翻译

在檐角和墙头的飞舞之中,桑树和柘树衰败,留下砍伐后的痕迹。
将昆耶这个地方的土著都赋予为奴婢,不知这样做是否能得到应有的报偿。


注释

字词注释

  • 檐楹: 指屋檐和柱子,这里形容建筑的飞舞之状。
  • 桑柘: 指桑树和柘树,常用于形容乡村的景象。
  • 尽赐: 全部给予。
  • 昆耶: 可能指某地的名称。
  • 奴婢: 奴隶和婢女。

典故解析

  • “昆耶”可能与古代地名有关,具体背景不详,但暗示了对当地人的态度。
  • 诗中提到的“奴婢”反映了当时对劳动力的低估与剥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洒脱、豪放,常以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正值苏轼被贬至黄州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诗中通过描写景象,抒发对社会现状的感慨和对人性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短的文字,展现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描绘了荒凉的环境,檐角和墙头的飞舞,映衬出一种破败感,桑树和柘树的萧条则暗示了社会的衰退。接下来的句子则揭示了对于劳动者的剥削,表达了对地方土著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行为的不满。

整首诗在表面上看似是对环境的描写,实际上却是对政治、社会的深刻批判。苏轼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犀利的语言,体现出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度思考。诗中的“尽赐”“奴婢”等词汇,突出了对劳动者的贬低和剥削,令人深思。

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了苏轼的艺术才华,更在内容上传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无奈,反映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责任感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檐楹飞舞垣墙外:描绘出一种生动的景象,似乎在暗示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寂寞。
  • 桑柘萧条斤斧余:桑树和柘树的衰败,象征着社会的落魄和对自然的破坏。
  • 尽赐昆耶作奴婢:揭示了赋予权力的背后,是对无辜者的压迫。
  • 不知偿得此人无:发出对社会不公的质疑,反映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与心情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不满,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人性与道德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檐楹:象征着建筑的稳固与繁荣,反向暗示现状的破败。
  • 桑柘:乡村的象征,暗示人们的生活状态。
  • 奴婢:代表着被压迫的群体,传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昆耶”指的是: A. 一种树木
    B. 地方名称
    C. 一种动物
    D. 一种乐器

  2. 诗中“尽赐”一词可以理解为: A. 全部给予
    B. 全部收回
    C. 部分给予
    D. 不给予

  3. 本诗主要表达了对哪个方面的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C. 对历史的沉思
    D. 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杜甫的作品都关注社会现状,但苏轼的风格更为豪放,杜甫则更加沉郁。
  • 两位诗人都通过生动的意象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但所用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查询

赞成功 独游中山公园 燕春台 燕春台 述怀 摘红英•客中闻卖花声 摘红英 寄友 摘红英 春闺 摘红英 摘红英 春雨惜花 摘红英 落花 摘红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戛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釒字旁的字 丶字旁的字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子继父业 禾字旁的字 包含网的成语 又字旁的字 奉为圭璧 续终 阊阍 探历 束带蹑履 豕分蛇断 不着调 言字旁的字 断恶修善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