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云际岭

《云际岭》

时间: 2025-05-10 04:55:21

诗句

凌空石磴三千丈,匝地瑶林百万花。

自有眼来方见此,直疑身山到仙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55:21

原文展示:

凌空石磴三千丈,
匝地瑶林百万花。
自有眼来方见此,
直疑身山到仙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高耸的岩石阶梯和遍地的瑶林花海,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只有亲自来到这里,才能真正领略到这一切的美丽,仿佛自己已经到了仙人居住的地方。

注释:

  • 凌空:形容高高耸立在空中。
  • 石磴:石头的阶梯,指山路或台阶。
  • 匝地:环绕大地,全覆盖的意思。
  • 瑶林:形容美丽的树林,瑶指美玉,象征珍贵和美好。
  • 自有眼来:需要亲自来看,才能真正理解。
  • 直疑:直接怀疑、感觉。

典故解析:

“仙家”一词一般指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山林常常被描绘得如梦如幻,超脱于世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吕,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常常蕴含哲理,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云际岭》创作于李吕游历名山之际,写下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道家思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云际岭》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与热爱。开头“凌空石磴三千丈”,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山的高耸,给人一种威严而壮丽的视觉冲击。接着“匝地瑶林百万花”,又通过丰富的色彩与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繁华与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全诗的情感渐进,前两句描绘自然景观,后两句则引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强调只有亲自体验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美妙,带有一种向往与追求的意味。这种从客观景象到主观体验的转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体悟。同时,诗中包含的“仙家”意象,更是将自然的美与道家思想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整首诗气韵生动,构图精巧,营造出了一种梦幻般的意境,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升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凌空石磴三千丈: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示了高耸入云的岩石阶梯,凸显出山的雄伟。
  2. 匝地瑶林百万花:描绘遍地的美丽花林,营造出自然的繁华。
  3. 自有眼来方见此:指只有亲自来此,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份美丽,强调体验的重要性。
  4. 直疑身山到仙家: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美丽景色的惊叹,似乎自己已经达到了仙人的居所,传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修辞手法:

  • 夸张:如“三千丈”、“百万花”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如“石磴”与“瑶林”,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超然。通过对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磴:象征坚硬的现实,暗示攀登的艰辛。
  • 瑶林:象征美好与珍贵,代表自然的生机与繁荣。
  • 仙家:象征理想的境界与精神追求,反映了道家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吕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凌空石磴三千丈”中的“磴”指的是什么?

    • A. 岩石
    • B. 阶梯
    • C. 树林
    • D. 河流
  3. 本诗描绘的主要意象是?

    • A. 城市
    • B. 大海
    • C. 山水
    • D. 草原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静谧和宁静,与李吕的激情四溢形成对比。李吕强调了对自然的视觉冲击和精神的升华,而王维则更多地表达了内心的平和与淡泊。两首诗各具特色,共同展现了中国古诗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吕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罗敷媚 瓶中纸梅花二首 其一 罗敷媚 罗敷媚 罗敷媚 罗敷媚 罗敷媚 偶成 七叠前韵 罗敷媚 其四 罗敷媚 其三 罗敷媚 其二 罗敷媚 碧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捐弃前嫌 走字旁的字 旁门小道 臼字旁的字 不只 垂涎三尺 柔邪 下寮 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管窥之说 包含倚的成语 藐孤 衣字旁的字 一字旁的字 包含惇的词语有哪些 門字旁的字 常分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坚定不移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