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踏莎行 题唐赤子太史邓尉观梅诗后

《踏莎行 题唐赤子太史邓尉观梅诗后》

时间: 2025-05-02 13:20:34

诗句

十里寒香,千秋艳玉。

鱼鳞蝶翅重重簇。

五湖人去馆娃荒,问谁消得看花福。

佳客金华,仙才玉局。

风流不数林君复。

彩毫一夜遍春山,吴侬唱作江南曲。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0:34

原文展示:

十里寒香,千秋艳玉。鱼鳞蝶翅重重簇。五湖人去馆娃荒,问谁消得看花福。佳客金华,仙才玉局。风流不数林君复。彩毫一夜遍春山,吴侬唱作江南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十里之内梅花的清香,千年的美玉般的艳丽。鱼鳞似的花瓣与蝴蝶的翅膀重重叠叠,宛如聚集在一起。五湖四海的游人都已离去,馆娃宫已然荒凉,问谁还能消磨时光欣赏花的福气?美丽的客人如金华,才华出众的如仙人。风流的才子不算林君再现。夜晚的彩笔遍布春山,吴侬的歌声在江南回荡。

注释:

  • 寒香:指梅花的清香,寒冷的季节中散发的芬芳。
  • 艳玉:美丽的玉石,形容梅花的美丽。
  • 鱼鳞蝶翅:形容梅花的花瓣重叠如鱼鳞、如蝴蝶翅膀。
  • 馆娃:馆娃宫,传说中美女的居所,象征美丽与繁华。
  • 金华:指金华山,寓意美丽的地方。
  • 吴侬:指江南地区的方言和文化,吴侬软语即指江南的温柔语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寒篁(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寒篁,清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他的诗歌多表现对山水、花鸟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梅花盛开之时,诗人可能是在梅花的美丽景色中,感慨世事变迁和人事无常,抒发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以梅花为主线,通过描绘梅花的美丽与香气,引出对人事的感慨,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嗅觉效果。开头“十里寒香,千秋艳玉”即设定了诗的氛围,令人想象到梅花在寒冬中傲然绽放的情景,既清新又充满生机。接着的“鱼鳞蝶翅重重簇”,则巧妙地将梅花的花瓣比作鱼鳞和蝴蝶的翅膀,生动形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在“问谁消得看花福”一语中,诗人感叹游人已去,馆娃宫的荒凉,反映出一种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而“佳客金华,仙才玉局”则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对才俊人物的赞美。最后“彩毫一夜遍春山,吴侬唱作江南曲”将整个意境推向高潮,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江南文化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流转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里寒香,千秋艳玉:描绘梅花的清香和美丽,营造出优雅的氛围。
  2. 鱼鳞蝶翅重重簇:比喻梅花的花瓣,体现丰富的层次感。
  3. 五湖人去馆娃荒:游人离去,馆娃宫的荒凉,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
  4. 问谁消得看花福:感叹流逝的时光,怀念能欣赏梅花的幸福。
  5. 佳客金华,仙才玉局:赞美美好的人和才华,体现对优秀人物的向往。
  6. 风流不数林君复:提到林君,代表着风流才子,表达对才华的渴望。
  7. 彩毫一夜遍春山: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象征希望和生机。
  8. 吴侬唱作江南曲:表现江南文化的柔美,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鱼鳞蝶翅”比喻梅花,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 对仗:如“佳客金华,仙才玉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排比,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梅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江南文化的热爱,整体情感基调既有忧伤,也有对美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清雅,寓意高洁的品格。
  • 寒香:代表孤独与清雅,反映出梅花在寒冬中绽放的勇气。
  • 金华:象征美丽的地方,代表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与追求。
  • 江南曲:体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传达了对故乡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里寒香”所指的是?

    • A. 梅花的香气
    • B. 春天的气息
    • C. 江南的水乡
  2. “馆娃”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繁华的过去
    • B. 未来的希望
    • C. 田园风光
  3. 诗人提到的“吴侬”代表什么?

    • A. 江南的方言和文化
    • B. 诗人的朋友
    • C. 诗中的美景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by 王安石
  • 《白梅》 by 冯唐

诗词对比:

比较《踏莎行》与王安石的《梅花》,两者都描绘了梅花的美丽,但袁寒篁更注重在梅花中寄托对人生的感慨,而王安石则更强调梅花的坚韧与孤傲。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各自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袁寒篁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梅花文化的象征意义》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 题罗山人览辉楼 古意赠郑彦能八音歌 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 绝句 睡起二首 次韵寄李六弟济南郡城桥亭之诗 题章和甫钓亭放言 送刘道纯 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散灰扃户 户字头的字 屋梁落月 捷结尾的成语 鹏抟鹢退 象形 斧钺之诛 饭囊酒瓮 四点底的字 镸字旁的字 晬面盎背 见所未见 白手起家 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 化结尾的成语 辵字旁的字 睦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血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