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52: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52:29
送祁乐归河东
作者:岑参 〔唐代〕
祁乐后来秀,挺身出河东。
往年诣骊山,献赋温泉宫。
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
前月还长安,囊中金已空。
有时忽乘兴,画出江上峰。
床头苍梧云,帘下天台松。
忽如高堂上,飒飒生清风。
五月火云屯,气烧天地红。
鸟且不敢飞,子行如转蓬。
少华与首阳,隔河势争雄。
新月河上出,清光满关中。
置酒灞亭别,高歌披心胸。
君到故山时,为谢五老翁。
这首诗是送别朋友祁乐,描述了他从河东归来的情景。祁乐在河东的名声逐渐显赫,曾经到过骊山,向皇帝献上赋诗,但未被召见,因此选择了投身军旅。前不久回到长安,口袋里的钱已经花光。偶尔兴起,他便画下江上的山峰。床头挂着苍梧的云,窗帘下有天台的松树。突然像在高堂上,清风阵阵而来。五月的火云密布,天地间一片红色。鸟儿都不敢飞翔,而你就像转动的蓬草。少华山与首阳山,隔着河流各自争奇斗艳。新月在河面上升起,清辉洒满关中。我们在灞亭相聚,举杯高歌,倾诉心声。当你再次回到故乡时,记得向五老翁致谢。
作者介绍:岑参,字子云,号薰风,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陇西,曾任多地官职。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边疆风光与士兵生活。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岑参任职边疆的时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浮沉的感慨。祁乐的故事可能是岑参自己的经历的映射,诗中涉及的征战和游历经历了个人的失落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送祁乐归河东》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朋友的经历,表现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对过往生活的惆怅与怀念。诗中开篇即以“祁乐后来秀”引入,展现了祁乐的成就与未来的希望,但紧接着的“天子不召见”,则暗示了他在官场上的失意与无奈,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象如“床头苍梧云,帘下天台松”,不仅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象征着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五月火云屯,气烧天地红”,通过火云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紧张的气氛,暗示着军事的动荡与不安。
另外,诗中提到的少华与首阳,象征着自然与人事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观察与思考。最后以“置酒灞亭别,高歌披心胸”结束,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尽管面临离别,但仍能高歌畅饮,展现出对生活的热情与乐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经历的反思,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骊山”是指什么地方?
“天子不召见”说明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新月”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