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醉歌

《醉歌》

时间: 2025-05-06 02:01:05

诗句

淮襄州郡尽归降,鼙鼓喧天入古杭。

国母已无心听政,书生空有泪成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1:05

醉歌

原文展示

淮襄州郡尽归降,
鼙鼓喧天入古杭。
国母已无心听政,
书生空有泪成行。

白话文翻译

淮、襄两州已经全部投降,
鼓声震天响起,传入了古老的杭州。
国母已经没有心情来处理政事,
书生只能空自流泪,泪水成行。

注释

  • 淮襄州郡:指的是淮河和襄阳地区,特指这些地方的归降情况。
  • 归降:投降,表示失去抵抗。
  • 鼙鼓:古代军乐器,象征战争的喧嚣。
  • 国母:指国家的女性统治者或权力象征。
  • 书生:指读书人,常常代表知识分子,悲伤无奈。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国母”,在历史上可能指的是某位王后的权威象征,反映了政局动荡带来的无奈和悲哀。
  • 鼙鼓声响起,代表了战争的到来和国家的动荡,常见于古代诗词中,象征着动乱与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元量,宋代词人,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战乱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醉歌》通过描绘历史背景中的战争与动乱,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无奈与哀伤。开篇“淮襄州郡尽归降”,简洁明了地揭示了国家的危机,令人感受到战乱的沉重气氛。接着“鼙鼓喧天入古杭”,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激烈,还隐喻着历史的轮回与无情。国母的“无心听政”,则反映出国家的统治者对政务的漠视,象征着政治的腐败与无能。最后一句“书生空有泪成行”,更是将诗人的个人感情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悲愤与无奈。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有力,情感上浓烈深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未来的迷茫,展现了诗人作为知识分子的悲哀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淮襄州郡尽归降":描绘了淮河和襄阳地区的投降,暗示国家的败落。
  2. "鼙鼓喧天入古杭":鼓声震天而起,象征战乱来临的急迫感。
  3. "国母已无心听政":体现出统治者对于政务的冷漠与无能。
  4. "书生空有泪成行":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悲痛与无奈,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鼙鼓”比作战争的象征,引发读者对动乱的联想。
  • 拟人:国母的“无心”,赋予其情感,增加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对立。

主题思想:全诗集中在国家的沦落与知识分子的悲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无情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淮襄州郡:象征国家的沦陷与失去。
  • 鼙鼓:战争与动乱的象征,传达出紧迫感。
  • 国母:权力与无能的代表,反映了政治的黑暗。
  • 书生:知识分子的悲剧,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淮襄州郡”指的是哪两个地区?

    • A. 淮河和襄阳
    • B. 长江和黄河
    • C. 京津冀
    • D. 西南地区
  2. “鼙鼓喧天”主要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战争
    • C. 节日
    • D. 乡村
  3. 诗中“国母已无心听政”反映了什么?

    • A. 政治的清明
    • B. 统治者的无能
    • C. 国家繁荣
    • D. 民众的欢欣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汪元量的《醉歌》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动乱的悲痛,但汪元量更侧重于个人感情的流露,而杜甫则体现了更广泛的历史感与时代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诗词概论》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鹧鸪天 其一 酒边韵 鹧鸪天 暮春日即事 鹧鸪天 鹧鸪天 鹧鸪天·遇酒当歌酒满斟 鹧鸪天·浮图关作 鹧鸪天 鹧鸪天 春感 鹧鸪天 乙未春分后一日小石源诗会偕诸子登武功山 鹧鸪天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見字旁的字 还年驻色 包含惜的词语有哪些 异地 峦岏 障徼 百举百全 丿字旁的字 无可置喙 镸字旁的字 禅宇 包含豹的成语 毕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戏亵 枝流叶布 水字旁的字 杼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鸱视虎顾 谷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