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38: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38:18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江山如画,八骏涉沙漠,春风移十年。
壮士磨宝剑,怒气常裂肝。
荆湘跨闽浙,米贵仍无钱。
征求未可罢,民力悉已殚。
嗟我无远识,念此心独寒。
九重益思治,久席坐不安。
先生为时起,素抱今可言。
治近与治远,二者将孰先。
堂堂东海风,千载犹凛然。
馀芳勉自振,家世无相悬。
愚生啖寸禄,州县方迍邅。
感激欲起舞,袖短无由翻。
临风重相别,江湖催发船。
这幅江山如画的景象中,八匹骏马踏过沙漠,春风已经吹拂了十年。
壮士磨砺着宝剑,心中愤懑如同要裂开肝脏。
荆楚和湘江跨越了闽南和浙江,米价昂贵却仍然没有钱。
征求的事情无法停止,民众的力量已经耗尽。
可怜我无远见,对此心中独感寒冷。
在朝堂上深思治国之道,长久以来坐在席上心神不宁。
先生您为时所起,言辞质朴而今可表述。
治理近与治理远,这两者究竟何者为先呢?
东海的风浩浩荡荡,千年之后依旧是那么凛冽。
我余下的芳华勉力自振,家世却并无相悬之处。
我愚钝地啖食寸禄,州县之间方显窘迫。
感激涌上心头欲起舞,然袖短无由翻腾。
临风再次相别,江湖催促着船只启航。
作者介绍: 郑刚中,字子华,号苏云,南宋诗人,擅长诗文,尤其以古诗闻名。其作品常表现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风格沉稳而有深度。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
《送萧德起赴召》是郑刚中的一首表达对友人萧德的送别之诗,饱含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全诗以送别为题,情感深邃而真挚。开篇描绘了壮丽的江山,将友人的远行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深切的忧虑。
诗中“壮士磨宝剑,怒气常裂肝”,生动地展现了壮士的豪情与内心的愤懑,反映出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无奈。再到“荆湘跨闽浙,米贵仍无钱”,则是对现实困境的直接批判,揭示了经济困境对民生的影响。
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自我反省“嗟我无远识,念此心独寒”,显示出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对未来的忧虑。最后一段则以临别赠言收束,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不舍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使得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国家的关切,又有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作者的仁爱之心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测试:
郑刚中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中提到的“荆湘”是指哪些地方?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是对《送萧德起赴召》的详细解读与赏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