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0:59
泗州登马子山观漕亭 蔡襄 〔宋代〕
庙社奠东都,恃德非恃险。 聚兵三十万,待哺无容歉。 西有砥柱峻,菽麦不逾陕。 齐鲁粮食囏,灞水不潋滟。 唯余汴渠利,直贯长淮隒。 岁输六百万,江湖极收敛。 挽送入太仓,因陈失盖弇。 将漕苟不登,汝职兹为忝。 或谓取太多,六路有丰俭。 其间一不熟,饥殍谁能掩。 一旦俾之粟。是人意常慊。 区处失其宜,斯言反为玷。 尝欲请增减,革孚亦须渐。 连营今饭稻,香美若菱芡。 因循未易论,官曹畏书检。 虚亭一临眺,比比危墙飐。 来从数千里,岁时空苒苒。 雨余山气兆,黛色浅深染。 夜昏渔火出,倏忽电光闪。 须臾月色空,水面铺寒簟。 相逢喜疲旧,城柝屡移点。 因语发长谣,谁能刊琬琰。
全诗翻译: 在泗州登上马子山,观看漕运亭。庙社安定东都,依赖德政而非险要。聚集了三十万兵力,等待粮食供应不容有失。西边有高峻的砥柱山,菽麦无法越过陕西。齐鲁地区的粮食困难,灞水也不再波光粼粼。只有汴渠的利益,直通长淮的边界。每年输送六百万粮食,江湖地区极度收敛。挽送粮食进入太仓,因陈述失误而失去覆盖。如果漕运不成功,你的职责就会感到羞愧。有人说取粮太多,六路地区有丰收和歉收。其中有一地不熟,饥荒的尸体谁能掩盖。一旦让人得到粮食。这是人们常常不满的。处理不当,这些话反而成为污点。曾经想请求增减,改革也需要逐步进行。连营现在吃稻米,香美如同菱芡。因循守旧不易讨论,官员们害怕书检。虚亭一望,比比皆是危墙摇晃。来自数千里之外,岁月空空流逝。雨后山气预示,黛色浅深染。夜昏渔火出现,倏忽电光闪烁。须臾月色空,水面铺满寒簟。相逢喜悦疲倦旧,城柝屡次移动点。因此发出长谣,谁能刻上美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漕运的重要性和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蔡襄登临泗州马子山观漕亭时所作,通过对漕运的描述,反映了当时国家对粮食运输的依赖,以及对漕运官员职责的思考。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的关切。
这首诗通过对漕运的描述,展现了宋代国家对粮食运输的依赖和对漕运官员职责的思考。诗中“庙社奠东都,恃德非恃险”一句,强调了国家安定依赖德政而非地理险要,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念。接着,通过“聚兵三十万,待哺无容歉”等句,描绘了国家对粮食的迫切需求,以及漕运的重要性和困难。诗中还涉及了对漕运官员职责的反思,如“将漕苟不登,汝职兹为忝”,表达了对官员职责的严格要求。最后,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如“雨余山气兆,黛色浅深染”,增添了诗的意境和美感。整首诗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体现了作者的政治关怀和文学才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反映宋代漕运的重要性和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以及对漕运官员职责的思考。诗中通过对漕运的描述,展现了国家对粮食运输的依赖,以及对官员职责的严格要求。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的关切。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庙社奠东都”是指什么? A. 国家安定 B. 地理险要 C. 宗庙和社稷 D. 东都的地理位置
“聚兵三十万,待哺无容歉”中的“待哺”是指什么? A. 等待粮食供应 B. 等待士兵归来 C. 等待战争结束 D. 等待命令
“西有砥柱峻,菽麦不逾陕”中的“砥柱峻”是什么意思? A. 高峻的山势 B. 低矮的山势 C. 平坦的地势 D. 险要的地势
“岁输六百万,江湖极收敛”中的“岁输”是指什么? A. 每年输送 B. 每年收获 C. 每年消耗 D. 每年储备
“将漕苟不登,汝职兹为忝”中的“将漕”是指什么? A. 将领 B. 漕运 C. 粮食 D. 官员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