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次韵李平叔直舍竹二绝句

《次韵李平叔直舍竹二绝句》

时间: 2025-04-29 10:13:54

诗句

寒梢到地不肯屈,迸笋出檐还作行。

故庆余韵占风月,要自劲节含冰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0:13:54

原文展示:

寒梢到地不肯屈,
迸笋出檐还作行。
故庆余韵占风月,
要自劲节含冰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竹子在寒冷冬季的坚韧。寒风中,竹子的枝条垂到地面却不愿弯曲,竹笋在屋檐下破土而出,展现出生机。虽然竹子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然在风月中绽放出旧时的韵味,它自有一份刚劲的气节,犹如在严寒中傲然挺立,含有冰霜的坚韧。

注释:

  • 寒梢:寒冷的竹子枝条。
  • :弯曲,屈服。
  • 迸笋:破土而出的竹笋,迸是爆发、冲出的意思。
  • 故庆余韵:旧有的欢庆和韵味。
  • 劲节:刚强的气节,指竹子的坚韧品质。
  • 冰霜:象征严寒与清冷,表示坚韧不拔的精神。

典故解析: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自古被视为君子之象,象征着坚韧、不屈和高洁的品格。诗中提到的“劲节含冰霜”,表达了竹子在严寒环境中依然能够坚守自我的精神,体现了古人对竹子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次韵李平叔直舍竹二绝句》创作于作者与友人聚会时,感受到竹子的坚韧与优雅,联想到人生的艰辛与坚持,因此写下此诗,表达对竹子的赞美和对精神力量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竹子为主要意象,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开篇以“寒梢到地不肯屈”引入,竹子在寒风中仍然直挺,展现出一种面对逆境的豪情。接着“迸笋出檐还作行”,竹笋在寒冷的环境中仍然勇敢地破土而出,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最后两句则强调了竹子的韵味和精神,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力量与气节,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梢到地不肯屈:在寒冷的环境中,竹子的枝条虽已垂至地面,但仍坚持不屈,表现出它的坚韧。
  2. 迸笋出檐还作行:竹笋在冰冷的冬季依然努力向上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3. 故庆余韵占风月:竹子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依然能够在风月中展现出生命的美好与韵味。
  4. 要自劲节含冰霜:竹子以其坚韧的气节,承受着冰霜的考验,彰显了其不屈的精神。

修辞手法:

  • 拟人:将竹子赋予人类的坚韧品质,强调其精神。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均为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竹子象征着人们在艰难环境中不屈的精神。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强调在逆境中坚持自我、保持内在气节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梢:象征逆境与考验。
  • 迸笋:象征生机与希望。
  • 劲节:象征坚韧与高洁的品格。
  • 冰霜:象征坚强的意志和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寒梢”指的是什么?

    • A. 冷风
    • B. 竹子
    • C. 冰雪
    • D. 寒冷
  2. “迸笋出檐还作行”中的“迸笋”指的是什么?

    • A. 竹笋
    • B. 冰霜
    • C. 枝条
    • D. 雪花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赞美竹子的美
    • B. 强调坚韧不拔的精神
    • C. 描绘自然风光
    • D.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 王安石《梅花》:通过梅花的坚韧,表达对逆境的坚持。

诗词对比:

  • 韩元吉与李白:两位诗人都以自然为题材,韩元吉通过竹子表现坚韧,而李白则通过月亮与酒表达豪情与壮志。两者风格不同,前者内敛而深沉,后者则奔放而豪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与高适薛据慈恩寺浮图 佐郡思旧游 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 寻少室张山人,闻与偃师周明府同入都 送颜韶(得飞字) 送李郎尉武康 汉上题韦氏庄 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 雪后与群公过慈 题华严寺瑰公禅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黄台之瓜 零工 斤字旁的字 谢暑 逐句逐字 夫复何言 无凭据 懿淑 艸字旁的字 四点底的字 修身齐家 邑字旁的字 包含琼的成语 目字旁的字 拥堵 造端倡始 包含始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