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3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3:38
喜迁莺
作者: 俞士彪 〔清代〕
碧阑干外,见无数杨花,随风飞雪。
亭倚松岚,泉凝月户,此地曾经离别。
银烛照人孤寝,紫穗也羞双结。
永夜冷,翠衾香断,桃笙怕贴。
心切。待尽把离情寄与,几度还羞说。
雪藕欹云,朱樱唾玉,记是合欢时节。
冷落关山人去,梦也把侬抛撇。
伤心处,又纱窗放晓,一声鶗鴂。
在碧绿的栏杆外,看到无数的杨花随着风飘落,像飞雪般纷纷扬扬。
亭子倚靠在松林间,泉水在明月的映照下静静流淌,这里曾经有过离别的情景。
蜡烛的光照在孤独的床上,紫穗的花也因羞涩而不愿成双。
漫漫长夜寒冷,翠色被褥的香气渐渐消散,桃笙的声音也不敢轻易靠近。
心中焦急,想把离愁寄托出去,却又几度羞于言表。
雪藕映衬着云朵,朱樱的果实如同玉石一般,记得那是合欢的时节。
关山冷落,亲人已离去,梦中也将我抛弃。
在伤心的地方,纱窗外已是清晨,传来一声黄莺的啼鸣。
作者介绍
俞士彪,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冷暖。他的词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浮动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反映了对离别与思念的深刻体验。
《喜迁莺》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往昔的怀念。开篇以“碧阑干外”引入,设定了一个春天的场景,杨花飞舞,给人一种轻盈而又惆怅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对亭子、松树、泉水的描写,营造出一个宁静而安详的氛围,然而,随着“此地曾经离别”的提及,诗意瞬间转向。那份离愁与孤寂渗透在字里行间。
“银烛照人孤寝”一句,描绘了夜晚的孤独,蜡烛光影映照着诗人寂寞的心情。而“紫穗也羞双结”,则通过植物的羞涩,隐喻了内心的情感波动。夜晚的寒冷与被褥香断,进一步加强了孤独的氛围。
后半部分,诗人试图寄托离情,却又因羞涩而难以启齿,如此反复的心理斗争,使得整首诗更显情感的复杂与细腻。自然意象与情感交织,形成了一种深邃的美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离别和思念为核心主题,通过自然景象和人情冷暖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孤独与无奈,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碧阑干外”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A. 春天的花园
B. 孤独的房间
C. 繁华的市场
诗中提到的“银烛”象征了什么?
A. 明亮的未来
B. 孤独的夜晚
C. 欢乐的聚会
“几度还羞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A. 坚定自信
B. 焦虑与矛盾
C.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