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0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08:01
边塞行
作者: 杨凭 〔唐代〕
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
独许为儒老,相怜从骑行。
细丛榆塞迥,高点雁山晴。
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士兵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对于国家命运的思考。
在九原地区,水源丰沛,边塞的重城在这里巍然屹立。
我只愿做一个儒士,彼此相怜共骑行于这荒凉之地。
看那细密的榆树丛生围绕,遥远的雁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晴朗。
然而圣主却嘲笑炎汉王朝,对征兵的事毫无心意。
作者介绍:杨凭,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边塞、战争及士兵生活,风格豪放,兼具悲凉。
创作背景:诗作产生于边塞,描绘了边防士兵的艰苦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疲惫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边塞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士兵的生活状态。首句“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既描绘了边塞的地理特征,又隐含了士兵的责任与使命。诗中“独许为儒老”,表达了诗人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他对战乱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
通过“细丛榆塞迥,高点雁山晴”描绘出边塞的宁静与美丽,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士兵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在最后两句中,“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则揭示出统治者对边防士兵的冷漠与无情,传达出对当权者的不满和对士兵艰辛境遇的同情。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边塞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历史的反思,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对和平的渴望,表达了对士兵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冷漠的批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九原”是指哪个地区?
A. 中原
B. 边塞
C. 南方
D. 北方
“圣主嗤炎汉”中的“圣主”指的是哪一类人?
A. 学者
B. 平民
C. 帝王
D. 士兵
诗人希望自己成为哪个身份?
A. 士兵
B. 商人
C. 儒士
D. 农夫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