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41:27
黄流宜迅不宜缓,迅若激箭流乃安。
遇隘缚虎束必急,宽则设险扬其澜。
古人岂不虑舟楫,不以小利遗大患。
龙门底柱天所制,缕堤墩石人工殚。
力与水战始得画堤守,要使沙随水去为其难。
有如吕梁百步洪,神禹不凿留巑岏。
何年任塞作平地,上流失险致弱单。
一曲一直天意亦如此,务蓄全锐如飞翰。
譬若行三军,大将且桓桓。
军令不专肃,所过皆凋残。
奈何黄流底,淤滞成高滩。
前年丰沛过水处,今变沃壤家室完。
去年曹汎决未塞,浸及铜峄无遮阑。
荡漾四五百里间,潴为大泽清不湍。
连朝迂折傍水走,但见青影浮岩峦。
今朝挂帆三十里,杨柳披拂同蒲萑。
上堤试望河旧迹,绕城一线如蛇蟠。
高于漫水八九尺,此不可掘,彼又何时乾。
圣人忧民切拯溺,上策善建防河官。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41:27
黄流宜迅不宜缓,迅若激箭流乃安。
遇隘缚虎束必急,宽则设险扬其澜。
古人岂不虑舟楫,不以小利遗大患。
龙门底柱天所制,缕堤墩石人工殚。
力与水战始得画堤守,要使沙随水去为其难。
有如吕梁百步洪,神禹不凿留巑岏。
何年任塞作平地,上流失险致弱单。
一曲一直天意亦如此,务蓄全锐如飞翰。
譬若行三军,大将且桓桓。
军令不专肃,所过皆凋残。
奈何黄流底,淤滞成高滩。
前年丰沛过水处,今变沃壤家室完。
去年曹汎决未塞,浸及铜峄无遮阑。
荡漾四五百里间,潴为大泽清不湍。
连朝迂折傍水走,但见青影浮岩峦。
今朝挂帆三十里,杨柳披拂同蒲萑。
上堤试望河旧迹,绕城一线如蛇蟠。
高于漫水八九尺,此不可掘,彼又何时乾。
圣人忧民切拯溺,上策善建防河官。
这首诗讨论了水流的管理与治理,强调了迅速应对洪水的重要性。诗中提到,如同箭一般迅速的水流才能保持安全,遇到障碍时必须紧急处理,否则会造成更大的危险。古人深知舟船的风险,不会因小利而忽视大患。诗人借龙门的水流与人造堤坝的对比,说明治理水流必须依靠力量与智慧,不能让沙子随水流走,治理水流的难度在于此。诗中提到吕梁的洪水,再次强调治理水流的重要性。
接着,诗人以军队作比,指出指挥不当则会造成损失。对于黄流的淤积,诗人感到无奈,回顾前年的丰沛与去年未能堵塞的水流,描述了水势的变化与对土地的影响。最后,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河边的景象,感慨水位高于堤岸,治理水流的重要性,呼吁圣人应当忧虑民生,建立良好的河流管理。
平恕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聚焦于水利治理、民生问题,展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水利治理问题受到重视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水流的特点与管理的重要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和对治理的渴望。
《自柳泉至彭城》通过对水流的细致观察与治理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智慧与无奈。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如“迅若激箭”,形象地描绘了水流的急迫性,提醒人们在治理水流时要迅速而果断。此外,诗人通过历史典故,如大禹治水,强调了古人对于水的治理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经验。诗中反复提到的“淤滞”、“高滩”等词汇,展现了水流变化对土地的影响,唤起了人们对于水患的深刻思考。整体来看,诗作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的反思,表现出强烈的忧民情怀。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水流治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深切忧虑和对治理水患的迫切呼唤,同时也反映了社会责任感与历史教训的结合。
诗中提到的“黄流”指的是哪个河流?
“迅若激箭”主要强调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神禹”是指谁?
比较平恕的《自柳泉至彭城》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两者都提到水流的意象,但平恕更侧重于水患治理的紧迫感,而王安石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