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1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14:17
至和无攫醳,至平无按抑。
不知微妙声,究竟从何出?
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
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聆听僧人昭素的琴声时,感受到一种和谐与平静的心境。琴声如同无形的气息,既没有激烈的波动,也没有压抑的情绪。作者感叹这微妙的声音究竟源自何处,似乎在散去心中的不平和不和谐。虽然内心深处仍然有存在的感觉,但在琴声的浸润下,心中又不禁随之微吟。
本诗提及的“僧昭素”可能是指某位精通琴艺的僧人,昭素在古代常代表着清净和高雅。苏轼通过聆听琴声,表达了对内心纷扰的超脱和对宁静的向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广泛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擅长用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出他在社会动荡与个人困扰中的心境,借助僧人的琴声,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听僧昭素琴》是苏轼在闲暇之时,聆听僧人弹琴所作的一首诗,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意境深远。诗中通过对琴声的描绘,表达了对内心不平和不和谐的反思与释放。开篇的“至和无攫醳”和“至平无按抑”似乎在描绘一幅极为宁静的画面,琴声在此间流淌,不带一丝波澜,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似乎在自问,这种微妙的琴声究竟是从何而来?这不仅是对琴声的好奇,更是对内心深处的探寻。感受到琴声的同时,诗人也在逐渐洗净自己心中的不平与不和,彰显出音乐的疗愈力量。最后的“此心知有在”则表达了尽管内心依然有感知,但在琴声的伴随下,心中又不禁随之吟唱,似乎达到了某种和谐的境界。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的音乐素养与艺术修养,更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通过对琴声的细腻描绘,诗人引导读者思考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和谐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通过聆听琴声,展现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反映出音乐对人的心灵的抚慰作用,表达了对生活中美好与宁静的向往。
诗中提到“至和无攫醳”的意思是:
A. 极致的和谐
B. 不平的声音
C. 抓取的音乐
“洗我不和心”中的“洗”字最能表达以下哪种情感?
A. 润泽
B. 清洗
C. 改变
诗人通过琴声来表达什么情感?
A. 迷茫
B. 宁静
C. 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