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56: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56:44
游沧浪亭诗
作者: 曾几 〔宋代〕
丘壑园林得我惊,
兹游便足了馀生。
飞来嶓冢横空翠,
流出沧浪彻底清。
探讨不遗幽士力,
招邀难得主人情。
波间渔父还知否,
已挂朝冠不濯缨。
这首诗描绘了我在沧浪亭游览时的感受,真是让我惊叹的山川园林,这次游览让我觉得足以满足我余生的追求。飞来的高山恰似在空中倚翠而立,流出的沧浪河水清澈见底。与志同道合的隐士交流探讨,我毫不遗憾;但能邀请到的主人却是多么难得。在波浪之间,渔夫是否还知道,自己已经换上了朝官的帽子,不再是那位悠然自得的渔者了呢?
曾几,字子伟,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作品时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风景。
《游沧浪亭诗》是曾几在游览沧浪亭时所作,沧浪亭位于苏州,因其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诗作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对自然与人文的追求。
《游沧浪亭诗》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开篇“丘壑园林得我惊”,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眼前山水景色的震撼与惊叹,表现出其与自然深切的共鸣。接着,诗人用“飞来嶓冢横空翠”描绘出高耸入云的山峰,形象生动,令人仿佛置身于那壮观的自然之中。
“流出沧浪彻底清”则通过清澈的水流传达了一种宁静与透彻,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清明与淡泊。接下来的两句“探讨不遗幽士力,招邀难得主人情”则表现了诗人与隐士的交流与心灵的契合,隐士代表着一种高洁的生活理想,而“主人情”则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
最后以“波间渔父还知否,已挂朝冠不濯缨”结束,传递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思考,渔父从悠然自得的生活转变为官场的束缚,令人感慨万千。整首诗在山水之间折射出对人生的思索,情感深邃而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隐逸的向往。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了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比渔夫的自在与自己的处境,展现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选择题:诗人对山水的感受是怎样的?
A. 失望
B. 惊叹
C. 忧伤
D. 无所谓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渔父”象征着___。
判断题:诗中的“沧浪”是指清澈的水流。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