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4:10
悯雨
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
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
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
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不。
梅子刚刚开始黄,稻秧的嫩芽还没长出。
如果没有三天的雨水,怎么会有丰收的秋天呢?
黄昏时分看天的变化,今晚我心中的忧愁也随之破裂。
辗转难眠,听着竹林和树木的声音,还有美好的音韵吗?
诗中提到的“梅子”与“秧针”,体现了农田的生长,映射出农耕文化的深厚背景。诗中“若无三日雨”可理解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表达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以及对丰收的渴望。
作者介绍:曾几,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人情,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承载着农耕文化的时代,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变化以及生长周期的敏感与思考。
《悯雨》是一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梅子和稻秧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的生机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诗人以梅子初黄、稻秧未抽的景象,表达了对春雨的渴望与期待,显示出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细致观察。
“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一句,深刻道出了雨水在农耕中的重要性,雨水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丰收的前提,折射了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生活的期盼。这种对自然的感悟,既是对生活的尊重,也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接下来的“薄晚看天意”,转向诗人内心的感受,黄昏时分,天色渐变,似乎暗示着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化。最后一句“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不”,更是升华了情感,将自然中的美好音声与内心的惆怅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细腻的哲思和深沉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歌整体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感悟与对农田生长的期待,结合个人情感,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梅子”象征什么?
A. 秋天
B. 初夏
C. 冬天
诗人为何强调“若无三日雨”?
A. 表达对雨的厌倦
B. 强调雨对丰收的重要性
C. 说明天气变化
“不眠听竹树”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喜悦
B. 惆怅
C. 生气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