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28: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28:22
系乐府十二首·欸乃曲
作者: 元结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
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
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谁能听到那悠扬的“欸乃”声,这声音感动了人们的情感。
我不怨恨湘江水波的深邃,也不抱怨湘水的清澈。
我所感叹的又怎么敢轻易道出,只是空羡那江上的明月。
曾经听说有人在船上扣断了钓竿,唱起这动人的歌声。
最初歌声中夹杂着悲风的起伏,最后却引来了愁云的浮现。
那遗留下的曲调如今在哪里呢?只成了渔夫的随意歌唱。
元结,字子初,唐代诗人,生于公元661年,卒于公元713年。元结为人简朴,致力于诗歌创作,早期受王维、李白影响,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
《欸乃曲》是元结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唐代盛世,诗中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反思,反映了诗人在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之间的挣扎。
《欸乃曲》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通过“欸乃”这一声音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诗中反复提及湘江的水波与江月,营造了一种忧郁而又美丽的意境。诗的前两句开篇即引人入胜,提出了一个疑问,谁能倾听那感人至深的“欸乃”声。接下来的句子则表达了诗人对湘江深邃水波的接受与包容,并不抱怨其清澈,显示出一种哲学思考的宽广胸怀。
在后续的句子中,诗人回忆起曾经听到的钓歌,似乎在追寻那已逝的美好。通过对悲风与愁云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形成了强烈的共鸣。这种情感的渲染,使得整首诗在优美的旋律中透出淡淡的哀愁,反映了诗人在面对自然与人生时的感慨与思考。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通过提问引入主题,强调“欸乃”的声音打动人心。
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表达对湘江水波的认可,展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
感叹自己无法表达的情感,心中只羡慕那明亮的江月。
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追溯往日的美好回忆,描绘了钓鱼的场景。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
歌声中蕴含着悲伤,逐渐演变为愁苦的情绪。
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反问遗留下来的音乐何在,似乎已成为渔父的随意歌曲。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人情与自然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生命中愁苦情感的反思。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
“欸乃”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声音
B. 人情的感动
C. 悲伤的情绪
D. 生活的忙碌
诗中提到的“湘水”主要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愤怒
B. 愁苦
C. 安宁
D. 快乐
诗人对“江月”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嫉妒
B. 羡慕
C. 无所谓
D. 失望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三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