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吴彦融赴举

《送吴彦融赴举》

时间: 2025-04-30 09:28:40

诗句

用心精至自无疑,千万人中似汝稀。

上国才将五字去,

全家便待一枝归。

西陵柳路摇鞭尽,北固潮程挂席飞。

想见明年榜前事,当时分散著来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28:40

原文展示

送吴彦融赴举
方干 〔唐代〕

用心精至自无疑,千万人中似汝稀。
上国才将五字去,全家便待一枝归。
西陵柳路摇鞭尽,北固潮程挂席飞。
想见明年榜前事,当时分散著来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吴彦融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祝福与期望。诗中提到,吴彦融用心良苦,才华出众,在众人中是难得的人才;即便在繁华的上国,才子也只是五人中之一,家里都在等待他的荣归。西陵的柳树摇曳,北固的潮水带着行李飘动,想象明年他在榜上得意时的情景,那时他将穿上新衣,重聚旧友。

注释

  • 用心精至:用心专注而精细。
  • 自无疑:对此毫无疑问。
  • 千万人中似汝稀:在千万人中,像你这样的人非常稀少。
  • 上国:指京城或中央地区。
  • 五字去:可能指科举考试的五个字(比如状元、榜眼等)。
  • 全家便待一枝归:全家都在期待他的荣归,"一枝"可能指状元或考取的功名。
  • 西陵柳路:指西陵地区的柳树路。
  • 北固潮程:指北固山的潮流情况,寓意路途遥远。
  • 榜前事:指考试结果公布之前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唐代诗人,字元博,号干卿,生于晚唐时期,活跃于文学创作。他以诗词见长,尤其擅长应制诗,风格清新自然,语句简练,颇具个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方干的友人吴彦融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之际。科举在唐代是重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诗人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

诗歌鉴赏

《送吴彦融赴举》是一首充满真挚情感的送别诗。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吴彦融的才华与前景,展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期待。首联“用心精至自无疑,千万人中似汝稀”以肯定的语气开篇,强调了吴的用心与才华的稀缺,传达出诗人对友人未来的信心与鼓励。

接下来的两联,诗人运用自然景象来映衬友人的行程和心绪。“西陵柳路摇鞭尽,北固潮程挂席飞”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柳树的摇曳和潮水的飞舞,生动地表达了离愁别绪,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令人感受到旅途的艰辛与不易。

最后,诗人展望未来,想见明年榜前的情景,充满了对友人成功的期待与祝福。在这首诗中,方干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传递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雅与情感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用心精至自无疑:强调了吴彦融的努力与专注,表明他在努力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是毫不怀疑的。
  2. 千万人中似汝稀:在众多竞争者中,吴彦融的才华显得尤为珍贵,诗人用这种夸张的方式来赞美他的独特。
  3. 上国才将五字去:提到京城的竞争,说明即便是优秀人才也要经过艰难的考验。
  4. 全家便待一枝归:表现出吴的家庭对他的期待与支持,反映了科举对家庭的影响。
  5. 西陵柳路摇鞭尽: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充满了离愁别绪。
  6. 北固潮程挂席飞:暗示旅途的艰辛与不易,表现了诗人的关切。
  7. 想见明年榜前事:展望未来,传达了对友人成功的希望。
  8. 当时分散著来衣:想象未来重聚的情景,充满了温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千万人中”比喻竞争的激烈,突出了吴彦融的才华。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了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自然景象(柳树、潮水)来表达情感,使意境更加深远。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朋友吴彦融赴京参加科举的祝福和期待,体现了友情的深厚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离别与思念,柳树在古诗中常常与送别相联系。
  • :象征着变化与流动,暗示人生的起伏。
  • :代表着身份与荣誉,穿新衣象征着成功与归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方干在诗中提到吴彦融的才华是:

    • A. 普通
    • B. 稀有
    • C. 平凡
    • D. 不足
    • 答案:B
  2. 诗中的“西陵柳路”主要描绘了:

    • A. 友人的成功
    • B. 离别的场景
    • C. 科举的过程
    • D. 自然风光
    • 答案:B
  3. 诗人在最后一联表达了:

    • A. 对朋友的不满
    • B. 对未来成功的期待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对家庭的关心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登鹳雀楼》与《送吴彦融赴举》均体现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前者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情感,后者则通过送别的情景传达对友人的祝福。两者在意境上虽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真挚流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中春中浣一日老人挈累下西市寓舍越三日某行 仲冬九日还可庵谒墓遂入都 谨和老人除日 为清隐打化僧说偈 锺惠叔转示赵临安两山堂诸公诗刻随喜二首 乌息隐山堂觅诗 山中吟 答程教见和梅诗二绝 次韵临安赵丞 寿郑制置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如花似锦 皮字旁的字 上花台 面折廷诤 寿开头的成语 铭心镂骨 无父挝翁 韋字旁的字 金头银面 包含挟的词语有哪些 转企 闾史 不到乌江心不死 耳字旁的字 黑字旁的字 耂字旁的字 死生不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