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3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37:10
作者: 洪咨夔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燧农以前疑传疑,理耶乱耶难尽知。
唐虞三代号极治,说着已是令人悲。
古来神器付有德,人心天命何容私。
使朱与均不豚犬,亦家天下如启时。
乾尊坤卑大分定,孰阳为耦阴为奇。
南巢牧野可自诿,为民嘘寒濯其痍。
后来龙虎战刘李,大氐鹯獭驱秦隋。
杯羹分我弗暇顾,肯与儿女同车驰。
晋阳宫监计可劫,机阱不管为天窥。
橘中老翁虬髯客,冷看世变从旁嗤。
当涂典午夜负耳,南北五代昼攫之。
螳螂黄雀递相视,谁肯帖耳甘伏雌。
日月出矣爝火熄,此殆天意非人为。
所嗟患失长乐老,东家淅米西家炊。
荣华富贵风雨过,但见金椎控人颐。
君侯读书眼如月,坐阅两岸随舟移。
诗成索酒浇磊磈,通德裙带红榴垂。
在燧农之前,关于他的传说真假难辨,
道理混乱且难以完全了解。
唐虞和三代的治世声名,
如今看来却令人感到悲哀。
古往今来,神器只应传给有德之人,
人心和天命又怎能容许私人之欲呢?
即使朱与均不如豚犬,
也应如启时那样家天下。
乾尊坤卑大分已定,
谁是阳,谁是阴,皆为奇。
南巢与牧野之间可自行推诿,
为民哀叹寒冷,洗去伤痛。
后来龙虎之战在刘李之间,
大氐鹯獭驱逐了秦隋。
我分杯羹时已无暇顾及,
愿意与儿女同车驰骋。
晋阳宫的监视计算可被劫夺,
陷阱也不管是天意窥视。
橘中老翁和虬髯客,
冷眼旁观世事变迁。
当涂典在午夜里负耳倾听,
南北五代的白昼犹如猛兽攫取。
螳螂与黄雀互相对视,
谁愿意甘心伏在雌虫的脚下?
日月升起,火焰熄灭,
这恐怕是天意而非人力。
所悲伤的是失去长乐与老去,
东家的米水西家的炊烟。
荣华富贵如风雨般过去,
只见金椎操控着人。
君侯读书时眼如明月,
坐在两岸观舟随风流。
诗成后索酒浇愁怨,
通德裙带红榴花垂。
作者介绍: 洪咨夔,字子祥,号青山,宋代诗人,曾任官职,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名望。他的诗歌深受当时社会动荡的影响,常以历史为鉴,表达对时局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权力更迭频繁之时。诗人借鉴历史,通过对古代治国理政的反思,表达了对当时政局的不满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古今政治的深邃洞察。诗中开篇即提出“燧农以前疑传疑”,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真实与虚假,接着对唐虞三代的理想治国时代的追忆,却又以悲哀的情绪收尾,表现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作者通过对比古今,探讨“神器”与“德”的关系,指出权力应由有德之人掌握,而非私人之欲。诗中还提到南巢与牧野,象征着历史的断裂与再造,表现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诗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思辨的深度。尤其是“日月出矣爝火熄,此殆天意非人为”,表达了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感叹。最后,诗人在描绘君侯读书的情景时,流露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表现了对理想治世的追求及对人性、权力的忧虑。作者借故古今,批判当时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未来的期望与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燧农”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日月出矣爝火熄”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唐虞三代号极治”主要是在表达什么?
参考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