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2:19
原文展示:
西江月 清河书画舫卷六引书史会要案影印洪
丘处机 〔元代〕
屈指追思前世,低头省悟令望。今生若不做修行。又与轮回作争。幸遇直常要妙,点头莫故昏蒙。便挥宝剑杀三朋。唬得龟蛇火遁。
白话文翻译:
屈指计算追忆前世,低头沉思领悟未来的希望。今生如果不进行修行,又如何能摆脱轮回的束缚。幸运地遇到了直常的妙法,点头表示不再迷茫。于是挥动宝剑,斩杀那些不良的朋友。吓得龟蛇都逃遁,如同被火追逐。
注释:
- 屈指:比喻计算或追忆。
- 省悟:领悟,觉醒。
- 令望:美好的希望或期望。
- 轮回:佛教中指生命不断循环转生的过程。
- 直常要妙:直接而常在的妙法,指修行之道。
- 昏蒙:迷茫,不清楚。
- 三朋:指不良的朋友或障碍。
- 龟蛇火遁:比喻逃避或隐藏,如同被火追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是道教全真派的重要人物,也是元代著名的道士和诗人。他的诗歌多涉及道教修行和人生哲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修行的重视和对轮回的恐惧,强调了通过修行来超越生死轮回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直常要妙”可能是指道教中的某种修行方法或哲学思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对修行的坚定信念和对轮回的深刻认识。诗中“屈指追思前世,低头省悟令望”展现了作者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而“今生若不做修行。又与轮回作争”则强调了修行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后文通过“挥宝剑杀三朋”和“唬得龟蛇火遁”等形象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修行的决心和对障碍的克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表达了作者对道教修行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坚定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屈指追思前世”:通过屈指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反思。
- “低头省悟令望”:低头沉思,领悟未来的希望和目标。
- “今生若不做修行”:强调了今生修行的重要性。
- “又与轮回作争”:指出如果不修行,就会陷入生死轮回的循环。
- “幸遇直常要妙”:幸运地遇到了直接而常在的妙法。
- “点头莫故昏蒙”:表示接受并理解了这个妙法,不再迷茫。
- “便挥宝剑杀三朋”:比喻用坚定的决心和行动来克服障碍。
- “唬得龟蛇火遁”:形象地描述了障碍被克服后的逃避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挥宝剑杀三朋”和“唬得龟蛇火遁”中的比喻,增强了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 对仗:如“屈指追思前世,低头省悟令望”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修行的重要性,强调通过修行来超越生死轮回,实现精神的解脱和升华。
意象分析:
- “屈指”:计算或追忆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反思。
- “低头”:沉思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
- “宝剑”:象征坚定的决心和行动。
- “龟蛇火遁”:象征逃避或隐藏,比喻障碍被克服后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屈指追思前世”中的“屈指”是什么意思?
A. 计算 B. 弯曲手指 C. 追忆
- “今生若不做修行”中的“修行”指的是什么?
A. 学习 B. 锻炼 C. 道教修行
- “幸遇直常要妙”中的“直常要妙”可能指的是什么?
A. 直接而常在的妙法 B. 常见的问题 C. 直接的答案
- “挥宝剑杀三朋”中的“三朋”指的是什么?
A. 三个朋友 B. 不良的朋友或障碍 C. 三种武器
答案:1. C 2. C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老子的著作,涉及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
- 《悟真篇》:丘处机的另一部作品,深入探讨道教修行和内丹术。
诗词对比:
- 《道德经》与《西江月》:两者都涉及道教的修行理念,但《道德经》更侧重于哲学思考,而《西江月》更侧重于修行实践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真道藏》:收录了丘处机的多部作品,包括《西江月》。
- 《中国道教史》:详细介绍了道教的历史和发展,包括丘处机的生平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