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雪山

《雪山》

时间: 2025-05-04 01:28:03

诗句

当时悉达悟空晴,发轸初来燕子城。

北至大河三月数,西临积雪半年程。

不能隐地回风坐,却使弥天遂日行。

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8:03

原文展示:

雪山 丘处机 〔元代〕 当时悉达悟空晴,发轸初来燕子城。 北至大河三月数,西临积雪半年程。 不能隐地回风坐,却使弥天遂日行。 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从燕子城出发,北行至大河,西行至积雪之地,感叹旅途的艰辛与自然的壮美。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旅途的哲思。

注释: 字词注释:

  • 悉达: 指佛陀释迦牟尼,此处用以比喻诗人自己。
  • 悟空晴: 领悟空寂的真理。
  • 发轸: 出发。
  • 燕子城: 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大河: 指黄河。
  • 积雪: 指雪山。
  • 隐地回风: 隐居避世。
  • 弥天遂日行: 形容行程漫长。
  • 水穷山尽: 形容旅途的尽头。
  • 斜阳依旧向西倾: 夕阳依旧向西倾斜,比喻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 悉达悟空晴: 引用佛陀释迦牟尼的故事,表达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真理的探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是道教全真派的重要人物,也是著名的道士、诗人。他的诗歌多表达道教思想和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丘处机游历北方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旅途的哲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旅行者的视角,描绘了从燕子城出发,北行至大河,西行至积雪之地的旅途景象。诗中“北至大河三月数,西临积雪半年程”一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对比,展现了旅途的漫长和艰辛。后两句“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则表达了诗人对旅途尽头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当时悉达悟空晴”,以佛陀释迦牟尼的悟道比喻诗人自己的心境。
  • 次句“发轸初来燕子城”,描述诗人从燕子城出发的情景。
  • 第三句“北至大河三月数”,说明北行至黄河所需的时间。
  • 第四句“西临积雪半年程”,描述西行至积雪之地的时间。
  • 第五句“不能隐地回风坐”,表达诗人不能隐居避世的无奈。
  • 第六句“却使弥天遂日行”,形容行程的漫长。
  • 第七句“行到水穷山尽处”,描绘旅途的尽头。
  • 第八句“斜阳依旧向西倾”,比喻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对比,如“三月数”与“半年程”,展现旅途的漫长。
  • 比喻: “斜阳依旧向西倾”比喻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旅途与人生,通过描绘旅途的艰辛和自然景观的壮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真理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河: 象征着旅途的艰辛。
  • 积雪: 象征着自然的壮美。
  • 斜阳: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悉达悟空晴”指的是什么? A. 佛陀释迦牟尼的悟道 B. 诗人的心境 C. 旅途的艰辛 D. 自然的壮美

  2. 诗中“北至大河三月数”描述的是什么? A. 北行至黄河所需的时间 B. 西行至积雪之地的时间 C. 诗人的心境 D. 旅途的尽头

  3. 诗中“斜阳依旧向西倾”比喻的是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旅途的艰辛 C. 自然的壮美 D. 诗人的心境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哲思。
  • 杜甫的《登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与丘处机的《雪山》:两者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真道士丘处机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女冠子 堕钗 女冠子 慈竹 女冠子 卖姜词○余旧题茅堂日姜斋此更称卖姜翁非己能羡聊以补人之不足尔戏为之词且卖且歌之 女冠子 春日 女冠子 女冠子 女冠子 女冠子 女冠子 女冠子·山阁有花,一茎多枝,瓣萼皆深黄,似北地金莲花而小,土人谓之金丝菊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蚍的词语有哪些 不及之法 猥多 衣字旁的字 黍字旁的字 长结尾的成语 恸泣 体念 戈字旁的字 齊字旁的字 发酸 涵肆 反间之计 明人不做暗事 刮毛龟背 怙恶不悛 里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