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欧阳叔弼见访诵陶渊明事叹其绝识叔弼既去感

《欧阳叔弼见访诵陶渊明事叹其绝识叔弼既去感》

时间: 2025-05-07 16:11:09

诗句

渊明求县令,本缘食不足。

束带向督邮,小屈未为辱。

翻然赋归去,岂不念穷独。

重以五斗米,折腰营口腹。

云何元相国,万钟不满欲。

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

以此杀其身,何啻抵鹊玉。

往者不可悔,吾其反自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11:09

原文展示

渊明求县令,本缘食不足。
束带向督邮,小屈未为辱。
翻然赋归去,岂不念穷独。
重以五斗米,折腰营口腹。
云何元相国,万钟不满欲。
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
以此杀其身,何啻抵鹊玉。
往者不可悔,吾其反自烛。

白话文翻译

陶渊明求做县令,原本只是因为生活拮据。
他宽衣解带去见督邮,小屈身子也未觉得羞耻。
然而他忽然选择辞官归隐,难道不思念贫穷孤独的日子?
为了五斗米,他不得不低头迎合别人的口腹之欲。
为何元相国的地位,却万钟的美食仍然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即使胡椒的价值比金子还高,又何必用八百斛的粮食来交换?
为了这些,竟然要自己伤害自己,何尝不是比得不到更糟?
过去的事情无法悔恨,我只能反思自己。

注释

  1. 渊明: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隐士和诗人。
  2. 县令:地方官,负责管理县政。
  3. 束带:指解开衣带,表示放松身心,准备见人。
  4. 督邮:古代官职,负责地方事务的官员。
  5. 五斗米:指收入微薄,陶渊明在辞官后选择归隐的原因之一。
  6. 元相国:指高官显贵。
  7. 万钟:比喻丰厚的物质享受。
  8. 胡椒:指珍贵的调味品,象征财富。
  9. 鹊玉: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文、书、画,风格多样,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晚年,正值他遭遇政治贬谪之际。诗中对陶渊明的敬仰,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失望。

诗歌鉴赏

苏轼的这首诗以陶渊明为主题,表达了对名利的反思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提到陶渊明因生活拮据而求官,表现了他的一种无奈。然而,当陶渊明意识到官场的虚荣与名利的空虚时,他毅然选择辞官归隐。苏轼在这里不仅仅是赞美陶渊明的决断,更在于借此反思自己的处境。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物质欲望的批判,苏轼通过对比元相国的丰厚与陶渊明的贫困,揭示了当权者面对物质欲望的无尽追求,最终却无法得到心灵的满足。这种对比让人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富有并不在于物质的丰盈,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最后,苏轼用“往者不可悔,吾其反自烛”总结全诗,表达了一种无奈与自省的心态。他警醒自己,过去的选择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反思来重塑内心的方向。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渊明求县令:陶渊明因生活所迫而求官。
    • 束带向督邮:他虽感屈辱,但仍努力求得一官半职。
    • 翻然赋归去:最终选择归隐,说明他对官场的不屑与厌倦。
    • 重以五斗米:为生活所迫,折腰于他人之下。
    • 云何元相国:对比高官的贪婪与陶渊明的清贫。
    • 胡椒铢两多:即使财富再多,也无法填满内心的空虚。
    • 以此杀其身:追求名利反而是对生命的摧残。
    • 往者不可悔:他无法改变过去的选择,唯有反思。
  2.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陶渊明与元相国,突显名利的虚幻。
    • 比喻:将物质欲望与自我摧残进行比喻,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3. 主题思想:这首诗探讨了名利与隐逸生活的选择,揭示了物质欲望的空虚与内心宁静的珍贵。

意象分析

  1. 渊明:象征隐逸与超脱的理想。
  2. 县令:代表世俗名利的诱惑。
  3. 五斗米:象征微薄的生活与自我价值的牺牲。
  4. 元相国:象征权力与财富的追求。
  5. 胡椒:象征奢华与物质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陶渊明为何求县令?

    • A. 因为追求名利
    • B. 因为食不足
    • C. 因为喜欢做官
  2. 苏轼在诗中对比了哪两者?

    • A. 陶渊明与元相国
    • B. 陶渊明与自己
    • C. 元相国与普通百姓
  3. 诗中“往者不可悔”的意思是?

    • A. 过去的选择可以改变
    • B. 过去的选择无法改变
    • C. 过去的事情不重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与追求。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中隐居生活,反映诗人的淡泊心境。

诗词对比: 苏轼与陶渊明的作品均强调对官场的厌倦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苏轼的诗更加强调反思与自省,而陶渊明则侧重于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参考资料

  • 《苏东坡传》: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 《陶渊明集》:阅读陶渊明的诗词,感受隐逸精神。

相关查询

鹊桥仙(二色莲) 减字木兰花 好事近(蜡梅) 好事近(白云亭) 好事近(送林主簿) 好事近(乘风亭作) 谒金门 谒金门 谒金门 谒金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强聒不舍 馬字旁的字 衣字旁的字 呼昼作夜 包含累的成语 桃李争妍 胜期 耒字旁的字 俗不可耐 用军 乙字旁的字 种末 砻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巡医 靣字旁的字 怨离惜别 箢箕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