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1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16:48
双林寺谒傅大士
作者: 郎士元 〔唐代〕
草露经前代,津梁及后人。
此方今示灭,何国更分身。
月色空知夜,松阴不记春。
犹怜下生日,应在一微尘。
草上的露珠经历了前代的沧桑,桥梁连接着后来的世代。如今这片土地似乎已经消逝,还有哪个国家能再分出身来?月光照耀的夜晚,松树的阴影却不再记得春天的来临。我仍然怜惜那些在下方生存的人,他们应该也只是在微小的尘埃之中。
“傅大士”指的是道教名士傅奕,诗中提到的双林寺为其所创立的寺庙,代表了对先贤的追思与敬仰。诗人在此谒拜,表达了对历史与生命的思考。
作者介绍:郎士元,唐代人,诗名不如同时代的诗人,但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风格,常以哲理和深邃的思考为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双林寺,表达对过往历史的感慨以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思索,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忧虑与思考。
《双林寺谒傅大士》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历史变迁,流露出对生命短暂与历史无常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以“草露”引入,草上的露珠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接着提到“津梁”,暗示了历史的连接与传承。诗人通过“此方今示灭”的句子,表达对当前现实的无奈与失落,感叹曾经辉煌的事物如今的消失。
“月色空知夜,松阴不记春”一句,展现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交织,月光虽照亮夜晚,却无法唤起松树对春天的记忆,暗示生命的无情与自然的冷漠。最后一句“犹怜下生日,应在一微尘”则引导读者反思人生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令人倍感惆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生命的珍惜,展示了唐代士人特有的情怀与智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的追思与对生命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感慨与对现实的忧虑,体现了唐代士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探索。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草露”象征什么?
诗人提到的“津梁”指的是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