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0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00:07
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
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
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
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
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
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
习公留下的座位,坐落在白云的边缘。
樵夫对此不以为然,山中的僧人却心中有数。
有人认为这是美好的事,携手一起来这里窥探。
竹叶上的露水,在闲静的夜晚滴落,松风在清晨和日间轻轻吹拂。
从来就抱有微薄的志向,何况还感受到往日的规矩。
在这里没有什么奇特的策略,苍生又能如何看待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习凿齿是汉代的一个著名隐士,他的座位成为后人追慕的对象。诗中提到的“樵子”和“山僧”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对名士遗迹的不同态度。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诗人,主攻山水田园诗,作品充满自然情趣和隐逸思想。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充满了对山水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隐居时,表现了诗人对名士遗迹的感慨和对世俗人情的思考。诗人在山中静坐,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以及人们对名士的不同看法。
这首诗通过描绘习公遗座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名士的追慕与对庸俗世态的反思。开头两句以“高在白云陲”展现了遗坐的高远与孤独,暗示名士的高洁与世俗的隔离。樵子和山僧的不同反应则反映了人们对名士遗迹的不同理解,前者无知无觉,后者则懂得欣赏,显示出隐士生活的独特魅力。
诗中间部分以“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描绘了自然的宁静,寓意着隐逸生活的恬淡与自由。最后几句则透出诗人的无奈与思考,虽然名士留下的遗迹令人向往,但在这个世俗世界中,真正理解与欣赏的人却少之又少。诗人自问“苍生奚以为”,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也反映了对名士孤独的感慨,形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名士遗迹,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了世俗对名士的误解,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思与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习公的遗坐高在哪里?
A. 山顶
B. 白云陲
C. 河边
樵子对遗坐的看法是?
A. 赞赏
B. 不见识
C. 感慨
诗中“竹露闲夜滴”描绘的是哪个时间的景象?
A. 清晨
B. 正午
C. 夜晚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孟浩然的这首《齿坐呈山南诸隐》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前者更强调对名士遗迹的感慨,而后者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的宁静,二者共同体现了唐代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