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2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25:40
和陶读《山海经》
苏轼 〔宋代〕
谈道鄙俗儒,远自太史走。
仲尼实不死,於圣亦何负。
紫文出吴宫,丹雀本无有。
辽哉广桑君,独显三季后。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思想的思考和对儒家学说的批判。诗人提到一些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传说中的事物,质疑他们的真实存在及其在当代的影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风格豪放、清新,常常结合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
此诗是在苏轼阅读《山海经》后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古代思想的反思和对儒家文化的批判。诗中涉及的内容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苏轼的《和陶读《山海经》》是一首富有思考深度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人思想的质疑与反思。开篇即以“谈道鄙俗儒”引入,直接表达了对当时儒家学说的批判,揭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态度。这种批判不仅仅是对儒家教义的质疑,更是对古代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其中“仲尼实不死,於圣亦何负”一句,意在探讨孔子(仲尼)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的思想是否真正影响了后世。这种质疑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学的深度。接下来的“紫文出吴宫,丹雀本无有”,则以神话传说作比喻,表示一些文化符号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真实的基础,暗示了对文化现象的怀疑和反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上则充满了对古代文化的敬畏与不满,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理性思考者的独特视角。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诗人呼唤一种更为真实的文化理解,反映了他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整首诗探讨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思想之间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质疑与反思,呼唤对真实与深刻的文化理解。
“鄙俗儒”指的是:
“仲尼实不死”中,仲尼指的是:
“紫文出吴宫”象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