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6:4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44:52
博大古真人,老聃关尹喜。
独立万物表,长生乃余事。
稚川差可近,倘有接物意。
我顷登罗浮,物色恐相值。
徘徊朱明洞,沙水自清驶。
满把菖蒲根,叹息复弃置。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道家思想的向往,提到老子(老聃)和关尹喜这样的人物,暗示他们的智慧和长生哲学。作者认为,万物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而追求长生只是附带的事。诗中提到“稚川”,可能指一种近乎纯真的状态,假如能够与事物接触,或许能有所领悟。作者回忆起自己曾登上罗浮山,感到自然的物色相互交织。徘徊在朱明洞中,水沙自然而清澈。最后提到手中满把的菖蒲根,却因叹息而选择抛弃。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文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之作,也有细腻、婉约的作品。苏轼生于动荡时代,政治上屡遭贬谪,生活经历丰富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和陶杂诗十一首》是苏轼在贬谪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常常流露出对道家思想的认同与追求,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长生的哲理探讨。
这首《和陶杂诗十一首》中的诗篇,展现了苏轼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与向往。开篇提及的“古真人”暗示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老聃与关尹喜则象征着道家智慧的象征。诗中提到自然的独立性,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在“我顷登罗浮”一句中,苏轼描绘了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罗浮山作为道教胜地,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精神家园。
“沙水自清驶”的自然意象,表现了世界的清澈与宁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最后提到“满把菖蒲根”,则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物质的淡泊与无奈,表达了对真理与长生的追求,却又因世事纷扰而感到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道家人物的追溯,表现了苏轼对长生、自然与内心宁静的思考,体现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对道家思想的认同与对自然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长生与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一个在纷扰中寻找自我、追求真理的哲学思考。
诗中提到的“古真人”是指谁?
A. 老子
B. 孔子
C. 庄子
D. 关尹喜
诗中表达的主题主要是:
A. 对世俗的追求
B. 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
C. 对权力的渴望
D. 对名利的追逐
“满把菖蒲根”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的追求
B. 生机与活力
C. 对世俗的淡泊
D. 自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