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4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49:47
安国寺浴
作者:苏轼
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
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
山城足薪炭,烟雾濛汤谷。
尘垢能几何,翛然脱羁梏。
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
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
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
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
老来以后对许多事情都感到懒惰,身上的污垢仍然想着要洗澡。虽然衰老的头发已经没到耳边,但还是烦恼着每个月要洗一次。山中小城有足够的薪炭,烟雾弥漫的汤谷。尘垢又能有多少呢?我悠然自得地摆脱了束缚。披衣坐在小阁中,散发着头发面对修竹。心中被万千烦恼束缚,身体却安然在床上。岂止是忘记了身体的污垢,也在洗净我的荣辱。默默回归,不必多谈,这个道理要深刻理解。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洗净荣辱”,反映了道教和佛教文化中关于洗净身心的思想。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其诗词风格豪放、清新。
创作背景:
《安国寺浴》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在政治上屡遭贬谪,生活困苦之际。此诗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及对身心自由的渴望。
《安国寺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苏轼在诗中以洗澡为引子,借此表达自己对身心的洗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诗的开头两句以“老来百事懒”引出,展现了衰老带来的无奈与懒惰,然而他在懒惰中仍然渴望通过洗澡来获得身心的解脱。接着,诗人描述了山城的宁静与洗浴的温暖,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显示了他对自然的向往与依恋。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通过“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表达了对外在荣辱的超脱,强调了内心的安宁与满足。他认为,真正的解脱不仅仅在于物质的清洁,更在于对名利的洗净与内心的平静。最后的“默归毋多谈”更是总结了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繁杂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身心解脱的渴望,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荣辱的超然。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的《安国寺浴》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诗中提到的“衰发不到耳”意指什么?
“默归毋多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强调内心的解脱与超然,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及其带来的宁静。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苏轼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