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安国寺浴

《安国寺浴》

时间: 2025-05-02 10:49:47

诗句

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

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

山城足薪炭,烟雾濛汤谷。

尘垢能几何,翛然脱羁梏。

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

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

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

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49:47

原文展示:

安国寺浴
作者:苏轼

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
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
山城足薪炭,烟雾濛汤谷。
尘垢能几何,翛然脱羁梏。
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
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
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
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


白话文翻译:

老来以后对许多事情都感到懒惰,身上的污垢仍然想着要洗澡。虽然衰老的头发已经没到耳边,但还是烦恼着每个月要洗一次。山中小城有足够的薪炭,烟雾弥漫的汤谷。尘垢又能有多少呢?我悠然自得地摆脱了束缚。披衣坐在小阁中,散发着头发面对修竹。心中被万千烦恼束缚,身体却安然在床上。岂止是忘记了身体的污垢,也在洗净我的荣辱。默默回归,不必多谈,这个道理要深刻理解。


注释:

字词注释:

  • 老来百事懒:年纪大了,做什么事情都懒惰。
  • 衰发不到耳:衰老的发丝已经不再长到耳边。
  • 尚烦月一沐:每个月洗澡仍然觉得麻烦。
  • 翛然脱羁梏:悠然自得地摆脱了束缚。
  • 默归毋多谈:默默回归,不必多说。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洗净荣辱”,反映了道教和佛教文化中关于洗净身心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其诗词风格豪放、清新。

创作背景:
《安国寺浴》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在政治上屡遭贬谪,生活困苦之际。此诗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及对身心自由的渴望。


诗歌鉴赏:

《安国寺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苏轼在诗中以洗澡为引子,借此表达自己对身心的洗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诗的开头两句以“老来百事懒”引出,展现了衰老带来的无奈与懒惰,然而他在懒惰中仍然渴望通过洗澡来获得身心的解脱。接着,诗人描述了山城的宁静与洗浴的温暖,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显示了他对自然的向往与依恋。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通过“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表达了对外在荣辱的超脱,强调了内心的安宁与满足。他认为,真正的解脱不仅仅在于物质的清洁,更在于对名利的洗净与内心的平静。最后的“默归毋多谈”更是总结了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繁杂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来百事懒:老年人对生活的倦怠和无奈。
  • 身垢犹念浴:尽管懒惰,仍想着要洗去身上的污垢。
  • 衰发不到耳:暗示衰老的无奈和时间的流逝。
  • 尚烦月一沐:即使如此,洗澡仍然让人感到烦恼。
  • 山城足薪炭:描绘出山中生活的简单与自然。
  • 烟雾濛汤谷:描写洗浴的环境,增添了诗意。
  • 尘垢能几何:对尘世的反思,认为污垢无足轻重。
  • 翛然脱羁梏: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披衣坐小阁:生活的闲适。
  • 散发临修竹: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心困万缘空:内心受到烦恼的束缚。
  • 身安一床足:身体的安然,暗示内心的满足。
  • 岂惟忘净秽:表明超越表面的洗净,追求更深层的解脱。
  • 兼以洗荣辱:既洗净身体,也洗净心中的荣辱。
  • 默归毋多谈:强调内心的宁静,不需要多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洗澡喻为洗净荣辱。
  • 对仗:如“身安一床足”与“心困万缘空”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身心解脱的渴望,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荣辱的超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
  • :洗去污垢,象征内心的清净。
  • 山城:自然的隐喻,代表了诗人向往的宁静生活。
  • 修竹:清雅、高洁的象征,反映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的《安国寺浴》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名利的追求
    • B. 对身心解脱的渴望
    • C. 对历史的反思
  2. 诗中提到的“衰发不到耳”意指什么?

    • A. 头发长得很快
    • B. 衰老的状态
    • C. 对美的追求
  3. “默归毋多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 A. 喜欢喧闹
    • B. 追求内心的宁静
    • C. 渴望与人交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强调内心的解脱与超然,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及其带来的宁静。


参考资料:

  1. 《苏轼全集》
  2. 《宋代文学史》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苏轼及其作品。

相关查询

好事近 好事近(严陵柳守席上) 传言玉女 诉衷情 朝中措 赵知閤生日 鹧鸪天 其二 好事近 仰赓圣制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 春光好 其二 感旧 玉环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马不解鞍 馬字旁的字 包含奠的词语有哪些 首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茕茕孤立 鼓字旁的字 釆字旁的字 谏尸谤屠 无底洞 九女 玄风 击石弹丝 歺字旁的字 发奋图强 靴烛 黽字旁的字 包含也的词语有哪些 穷恚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