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4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43:01
原文展示:
夏秀才江居五题·醉经庵 文同 〔宋代〕
垂茅缉为庵,有类穹庐形。 之人伏其中,日醉乎群经。 世俗安尔知,但谓长不醒。 寄此语二豪,渠非彼刘伶。
白话文翻译:
用茅草搭建的小屋,形状类似蒙古包。 这位秀才藏身其中,整日沉醉于经典书籍。 世俗之人怎能理解,只说他一直不醒。 借此告诉那两位豪杰,他并非那刘伶。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画亦有很高成就。此诗描绘了一位隐居江边的秀才,他醉心于经典,不问世事,体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批判。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文同隐居或游历时,对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的观察和感慨。通过描绘夏秀才的生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位隐居江边的秀才的生活状态。诗中,“垂茅缉为庵”和“有类穹庐形”形象地描绘了秀才简朴的居所,而“日醉乎群经”则表现了他对经典书籍的痴迷。后两句“世俗安尔知,但谓长不醒”和“寄此语二豪,渠非彼刘伶”则表达了对世俗的不屑和对真正隐士的赞美。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夏秀才的生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批判,强调了真正的隐士与世俗之人的不同。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之人”指的是谁? A. 文同 B. 夏秀才 C. 刘伶 答案:B
诗中的“穹庐”象征什么? A. 豪华的居所 B. 简朴的隐居生活 C. 世俗的生活 答案:B
诗中的“二豪”指的是谁? A. 两位豪杰 B. 刘伶和另一位酒仙 C. 文同和夏秀才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