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3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2:20
原文展示:
独游 文同 〔宋代〕
孤亭入阴森,竹径北松坞。 高林动清吹,犹滴前夕雨。 解衣此危坐,左右一不许。 性本不奈杂,况复兹寡侣。 孤怀托寥旷,世虑绝参伍。 幽花为谁笑,独鸟只自语。 身闲得天全,一息了万古。 忽往而忽来,其谁知踽踽。
白话文翻译:
独自走进阴森的孤亭,沿着竹林小径向北,到达松树环绕的山丘。 高高的树林中,清风吹动,还残留着昨晚的雨水。 我脱下外衣,在这里端坐,周围的一切都不允许打扰。 我天生不喜欢杂乱,更何况现在几乎没有伴侣。 孤独的心情寄托在广阔的天地间,世俗的烦恼完全抛开。 幽静的花儿为谁而笑,孤独的鸟儿只能自言自语。 身体闲适,感受到天地的完整,一瞬间仿佛经历了万古。 忽然来去,有谁能理解我孤独的行走。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石湖,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此诗表达了作者独自行走于自然之中,享受孤独与宁静的心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独自漫步于自然之中,感受到孤独与宁静时所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孤独生活的接受和对世俗烦恼的超越。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孤独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感受,展现了作者对孤独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体验。诗中“孤亭入阴森,竹径北松坞”描绘了一个幽静而孤独的环境,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随后的“高林动清吹,犹滴前夕雨”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孤独与宁静的氛围。作者通过“解衣此危坐,左右一不许”表达了对孤独生活的接受和对世俗干扰的拒绝。诗的最后,“忽往而忽来,其谁知踽踽”表达了作者对孤独行走的深刻体验,以及对这种状态的自我认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孤独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孤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孤独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体验。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孤独生活的接受和对世俗烦恼的超越,以及在孤独中感受到天地的完整和自我认同。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孤亭入阴森”描绘了什么环境? A. 热闹的城市 B. 幽静的自然 C. 繁忙的市场 D. 喧闹的集市 答案:B
诗中“解衣此危坐”表达了什么? A. 对孤独生活的拒绝 B. 对孤独生活的接受 C. 对世俗干扰的接受 D. 对世俗干扰的拒绝 答案:B
诗中“幽花为谁笑”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