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5:57
潮中观月
作者: 苏轼 〔宋代〕
璃玻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
地与楼台相上下,天随星斗共沉浮。
一尘不向山中住,万象都从物外求。
醉吸清华游碧落,更于何处觅瀛洲。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明亮的夜晚,月光如同璃玻般照耀着整个神州大地,使得这一晚的人间景色与秋天的气息格外不同。大地与楼台在水面上相互辉映,天空中的星斗与大地的景象交相沉浮。诗人感叹,世间的纷扰尘埃并不在山中停留,所有的景象都要从物质之外去追寻。醉于清澈的月光,游荡在碧蓝的天空中,不知何处可以找到那传说中的瀛洲。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文、赋等多个领域,风格豪放、清新,兼具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
《潮中观月》创作于苏轼任职于广东、福建一带期间。那时他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愈加深刻,体现出他对生命、自然与理想境界的追求。
《潮中观月》是一首描写月夜景色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开头以“璃玻千顷照神州”形象地描绘了月光如同璃玻般洒在大地上的情景,给人一种清澈透亮的感觉,让人在视觉上感受到一种唯美的意境。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将月光与人间的秋景结合,强调了这一夜的特殊与不同,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感。
接下来,“地与楼台相上下,天随星斗共沉浮”的描写,进一步将大自然与人造建筑相融合,展现了一种和谐的美感。诗人在这里不仅描绘了月夜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宇宙万象的思考。诗中提到“一尘不向山中住,万象都从物外求”,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外部世界的探索。
最后,诗人在月光下沉醉,遨游于碧空之中,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尤其是“更于何处觅瀛洲”的提问,既是对理想之地的渴望,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思索。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整首诗通过描绘月夜的美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理想的热爱,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体现了超然的心境与哲理的追求。
“璃玻千顷照神州”中,璃玻的意象是指什么?
a. 星星
b. 月光
c. 太阳
答案: b
诗中提到“更于何处觅瀛洲”,瀛洲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现实
b. 理想境界
c. 遥远的山川
答案: b
诗中表现出对现实的态度是:
a. 逃避
b. 超然
c. 无所谓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