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5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53:04
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
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
清泠白石枕,疏凉黄葛衣。
开襟向风坐,夏日如秋时。
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
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
这座平台高出地面几尺,台上盖着茅草。
东西两侧开了两个窗户,南北各有一扇门。
芦苇的帘子可以前后卷起,竹席铺在中间。
用清凉的白石做枕头,穿着疏松凉爽的黄葛衣。
我开怀坐在这里,迎着风,夏天的热气仿佛像秋天一样。
这种悠然自得的状态非常有趣,静静地坐着也不觉疲倦。
东窗外对着华山,三座山峰碧绿而参差。
南边的屋檐下可以看到渭水,卧着就能见到云帆飘荡。
仰头摘取树上的果实,低头折下畦中的葵菜。
这些足以填饱肚子,何必追求那些丰盛美味呢?
况且还有一群好朋友,朝夕相随,乐趣无穷。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关注民生,倡导社会正义。
创作背景: 《新构亭台,示诸弟侄》作于白居易晚年,时值他在洛阳的隐居生活。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与亲友共享闲适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在新建的亭台中,享受大自然的悠闲生活,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满足。诗中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出亭台的环境,强调了清凉的夏日、山水的美丽以及食物的简单。白居易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出一个理想的隐居生活场景,传达出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和对朋友的陪伴的重视。
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意象丰富,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尤其是“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表达了对物质享受的超然态度,强调了生活中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满足与朋友的陪伴。这种思想在唐代文人中较为少见,更显得白居易的独特。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朋友间情谊的珍视,展现了诗人追求简单而真实生活的理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亭台是用什么材料构建的?
A. 石头
B. 木头
C. 茅草
D. 砖块
诗中“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追求物质
B. 享受简单生活
C. 向往奢华
D. 忽视饮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