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28: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28:22
痴号多于顾恺之,更无馀事可从知。
酒坊吏到常先见,鹤料符来每探支。
凉后每谋清月社,晚来专赴白莲期。
共君无事堪相贺,又到金齑玉鲙时。
堪笑高阳病酒徒,幅巾潇洒在东吴。
秋期净扫云根瘦,山信回缄乳管粗。
白月半窗抄朮序,清泉一器授芝图。
乞求待得西风起,尽挽烟帆入太湖。
露槿风杉满曲除,高秋无事似云庐。
醉多已任家人厌,病久还甘吏道疏。
青桂巾箱时寄药,白纶卧具半抛书。
君卿唇舌非吾事,且向江南问鳆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的思绪与心境。他以“痴号”自谦,认为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不如顾恺之那样高明,生活中已没有其他事可再关注。酒坊的管理者常常最先来找他,鹤料符每次也总是来探望。他在凉爽的秋季总是想要清静的月社,到了晚间,便专心去赴白莲的约会。与朋友共度闲暇时光,似乎又到了美味佳肴的时节。
他笑话高阳的那些醉酒者,潇洒自在地游荡在东吴。秋天的时光,云层稀薄,山间的消息也变得粗糙。白色的月光透过窗子,映照着他抄写的《兰亭序》,清泉从器皿中流出,正如授予他人生的理想。希望等到西风起时,能够把烟帆尽情驶入太湖。
露水凝结在槿花与风杉上,深秋的日子仿佛无所事事,像是在云间的庐舍。醉酒的次数多了,已让家人厌烦,病久了也甘愿与官场保持距离。青桂的药物偶尔寄来,白色的纶布卧具也半放着书卷。对君卿的闲言碎语不再关心,倒不如向江南问问鳆鱼的动向。
作者介绍:皮日休(约798年-约849年),字季春,号青原,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曾任职于朝廷,因不满官场的腐败而辞官归隐,生活在山水之间,创作了大量描写山水、咏秋、抒怀的诗篇。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秋季,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在经历了官场的纷扰与病痛后,诗人选择了隐居生活,内心追求一种宁静和淡泊的生活态度。
《新秋即事三首》展现了一幅恬淡宁静的秋日画面,诗人借用秋天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全诗运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秋季的闲适生活与对过往的反思。诗中提到与友人分享美食、共话无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友谊。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痴号”自谦,表现出对自我艺术成就的认知与反思。而对酒坊的提及则暗示了他对醉酒生活的厌倦。随着季节的变化,诗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表达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在描绘秋天的意象时,诗人不仅关注自然景物,更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展现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此外,诗人在诗中提到“醉多已任家人厌”,表明身处官场的疲惫与对家庭的思念,展现出对平淡生活的渴望。全诗在艺术上追求清新流畅,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充分展现了皮日休的诗风与人生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与生活的思考,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平淡生活的追求。诗人通过对闲适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展现了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顾恺之”是哪个时期的著名人物?
A. 汉代
B. 唐代
C. 东晋
D. 宋代
“白月半窗”中“白月”象征什么?
A. 春天
B. 清静
C. 纷扰
D. 热闹
诗人对高阳醉酒者的态度是:
A. 赞美
B. 嘲讽
C. 关心
D.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