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2:01: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2:01:40
《谏院题名记》 作者:司马光 〔宋代〕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於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在古代,谏言是没有官职限制的,从公卿大夫到工商百姓,都可以进行谏议。汉朝建立以来,才设立了专门的谏官。治理天下的事务,关乎众人的得失,集中在一个官员的言辞上,这个职位的责任非常重大。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应该常常考虑大局,舍弃小节,优先解决紧急问题,后处理缓慢问题,专心为国家着想,而不是谋求个人利益。那些急于追求名声的人,其实和急于追求利益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天禧初年,真宗皇帝下诏设立六名谏官,明确了他们的职责。庆历年间,钱君开始将他们的名字刻在牌匾上,我(司马光)担心时日久远,这些名字会被遗忘。嘉祐八年,我将其刻在石头上。后人将要逐一指点这些名字,评价他们,某人忠诚,某人狡诈,某人正直,某人曲直。唉!这难道不值得担忧吗!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其编写《资治通鉴》而闻名,强调治国理政和道德修养。
创作背景:在宋真宗时期,国家的治理和政治风气逐渐受到重视,设立谏官是为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衡,反映了当时对忠诚和正直的追求。
《谏院题名记》是司马光对谏官制度的深刻反思与批判,文中强调了谏官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他认为,谏官的设立不仅是为了提供意见,更是为了确保国家利益,避免个人私利的干扰。通过对比古代与汉兴后的变化,司马光表达了对政治环境的忧虑,尤其是对名声与利益的追求问题。诗中提到的“彼汲汲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深刻揭示了名与利之间的关系,警示后人要警惕追名逐利的倾向。最后,司马光通过对未来后人的担忧,表达了对谏官名声的珍视,彰显了其对忠诚与正义的渴望。这首诗不仅是对谏官制度的总结,也是对后世官员的寄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道德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强调谏官的责任与重要性,警示对追名逐利的反思,呼唤忠诚与正直的价值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司马光认为谏官的责任是什么? A. 追求个人名声 B. 维护国家利益 C. 仕途晋升
古代与汉代的谏官有什么不同? A. 古代没有谏官 B. 汉代谏官数量更多 C. 古代谏官更有名声
诗中的“呜呼!可不惧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担忧 C.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