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18: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18:14
送王殿丞知眉山县
司马光
畴昔侍严亲,俱为采服人。
游兰已多益,得桂复同春。
风树悲驭异,萍波聚散频。
峡中尽遗事,何处不沾巾。
从前我曾侍奉皇亲,和您都是朝中的官员。
游玩兰花已多次受益,获得桂花的春天又回到了我们这里。
风吹树木使人感到悲伤,浮萍在水面上聚散无常。
在峡谷中尽是遗留的往事,哪里不让我泪水沾湿手巾呢?
“游兰”与“得桂”常用来指代官场中的得失与荣华,兰与桂都是名花,寓意高雅与成功。诗中提到的“峡中尽遗事”则可能指代历史的沉淀与个人的回忆,表现对过往的追忆与感慨。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强调历史的教训与借鉴。其诗词风格清新,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这首诗是司马光在送别朋友王殿丞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王殿丞即将任职眉山县,诗中充满了友谊的温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人生变化的感慨。开头两句回忆往昔,展现出两人同在朝廷的身份与共同的经历,营造了一种亲切感。随后,诗人以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出生活的无常与人事的变迁。风树与萍波的意象交织,传达出离别时的悲伤与不舍,使得全诗情感更为深刻。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将思念与泪水的意象结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整体来看,这首诗在表达离别之情的同时,折射出人际关系的复杂与人生轨迹的不可预知,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情感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围绕离别、怀念和人生无常展开,表现了友情的珍贵与生命的短暂,传达了深厚的人文情感与人生哲理。
诗中提到的“游兰”与“得桂”象征什么?
A. 友情
B. 荣誉与成功
C. 离别
D. 自然风光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感伤?
A. 风树与萍波
B. 兰与桂
C. 峡与巾
D. 以上皆是
“何处不沾巾”中的“沾巾”是什么意思?
A. 流泪
B. 喜悦
C. 愤怒
D. 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