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夷齐

《夷齐》

时间: 2025-07-28 17:32:18

诗句

夷齐双骨已成尘,独有清名日日新。

饿死沟中人不识,可怜今古几何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7:32:18

原文展示:

夷齐双骨已成尘,
独有清名日日新。
饿死沟中人不识,
可怜今古几何人。

白话文翻译:

夷齐的骸骨早已化为尘土,
唯有他清白的名声日日更新。
在沟渠中饿死的人无人知晓,
可怜古今有多少人如此啊。

注释:

  • 夷齐: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夷发与齐桓公,是忠臣的象征,意指忠诚之士。
  • 双骨已成尘:比喻死去的忠臣尸骨已化为尘土,强调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清名:指的是正直的名声。
  • 饿死沟中人不识:指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甚至连死去都无人知晓。
  • 可怜今古几何人:感慨古今多少人经历相似的命运。

典故解析:

夷齐的故事出自《史记》,他们是忠臣的象征,以忠诚与正直闻名。诗中提到的“饿死沟中人”反映了社会对无名者的漠视,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的不平与对无辜者命运的惋惜。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他以编撰《资治通鉴》而著称,擅长古文,风格严谨,关注社会现实。
  • 创作背景:在宋代,社会矛盾和官民关系复杂,司马光作为政治家,深感忠臣和无辜者的命运被忽视,写下此诗以寄托对忠臣的怀念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忠诚与无名之人命运的对比。前两句提到夷齐,强调了他们虽已逝去,但他们的清白名声依然在发扬光大,显示出忠臣的精神永存。后两句则转向对社会的批判,揭示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的悲惨命运,反映了人们对忠诚的遗忘和对无名者的漠视。全诗以夷齐的清名与无名者的悲惨对比,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以深刻的思考。诗人以其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人性之冷漠,呼吁对忠臣与无辜者应有的尊重与关怀,展现出其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夷齐双骨已成尘:表达了忠臣的逝去,时间的无情使得他们的尸骨化为尘埃。
    • 独有清名日日新:尽管肉体消逝,但他们的名声依旧在传颂,体现了忠诚的永恒。
    • 饿死沟中人不识:指出那些未被历史铭记的人,他们的悲惨命运无人知晓。
    • 可怜今古几何人:对无数人命运的感叹,揭示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比喻:将忠臣比作清名,强调其精神的延续。
    • 反讽:通过对比高洁名声与无知的死者,反映社会对忠诚的遗忘。
  • 主题思想:表达对忠臣的怀念与对无名者命运的同情,揭示人性之冷漠,并呼唤对历史的反思。

意象分析:

  • 夷齐:象征忠诚与正直。
  • :代表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清名:象征道德的高尚与精神的永恒。
  • 沟中人:反映社会的底层与无声的悲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夷齐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 A. 夷发与齐桓公
    • B. 孟子与荀子
    • C. 老子与庄子
  2. 诗中提到的“饿死沟中人”主要指的是?

    • A. 忠臣
    • B. 无名者
    • C. 富人
  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历史的讽刺
    • B. 对忠诚与无名者命运的反思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通过对国家和人民的痛苦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关怀;而司马光则更集中于忠臣的精神与无名者的命运,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性的呼唤。

参考资料:

  • 《资治通鉴》司马光著
  • 《中国古代诗词选》编者:李白、杜甫等
  • 《宋代文学史》相关章节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何元清韵九绝 和何应辰过山谷墓韵 和韩毅伯知命 和韩毅伯韵三首 和韩毅伯韵三首 和韩毅伯韵三首 和韩毅伯述怀 和董叔重韵 和程丞游清水岩黄龙山韵·黄龙山 和程丞游清水岩黄龙山韵·黄龙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绩的成语 婆婆妈妈 蟠龙卧虎 飞字旁的字 外借 明枪好趓,暗箭难防 包含绫的词语有哪些 无字旁的字 鹿车共挽 嵩洛 制饰 传龟袭紫 犬字旁的字 癶字旁的字 五遁 皿字底的字 迥隔霄壤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