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2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24:37
仿佛黄头饿,随身无一簪。
苦依幽室冷,愁恋画堂深。
七尺珊瑚树,千丛珠玉林。
粉侯仍赐宅,故第不堪寻。
看起来如同黄头饿鬼,身边没有一根簪子。
苦苦依靠在幽冷的房间,愁苦地恋恋不舍那画堂的深处。
七尺高的珊瑚树,千丛繁盛的珠玉林。
粉色的侯爵依旧赐给我宅子,故乡的旧居已是不堪寻觅。
邵葆祺,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创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为主。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激昂的气魄,也有细腻柔和的情感。
本诗写于清代己未年的正月,诗人因某种原因身处幽静的环境,回忆往昔的荣华富贵,心中充满了失落与愁苦。诗中通过对比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孤寂,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强烈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忆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开篇“仿佛黄头饿,随身无一簪”,以极其形象的比喻勾勒出诗人窘迫的境地,突显了他内心的焦虑和无助。接着转到“苦依幽室冷”,通过空间的阴冷与孤独对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七尺珊瑚树,千丛珠玉林”展现了曾经的富贵与辉煌,诗人在此用意象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反映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最后一联“粉侯仍赐宅,故第不堪寻”则通过对比表现出旧居的遥不可及,既是对过往的怀念,也是对现状的无奈与悲伤。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出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仿佛黄头饿,随身无一簪。
表达了作者的贫困与无奈,仿佛如同饿鬼,身边连一根簪子都没有,暗示生活的拮据。
苦依幽室冷,愁恋画堂深。
体现了在冷清的房间里,诗人对昔日繁华画堂的无限眷恋,感情充沛而深沉。
七尺珊瑚树,千丛珠玉林。
描绘了昔日的美好,利用大自然的美丽意象来对比现状的凋零。
粉侯仍赐宅,故第不堪寻。
最后以对比结束,过去的辉煌已不复存在,故乡的旧居也已难以寻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情感深刻而真挚。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诗的情感基调,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中“黄头饿”是指什么状态?
A. 富裕 B. 贫困 C. 快乐
“幽室”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温暖的家 B. 冷清的环境 C. 花园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向往 B. 对美好生活的满足 C. 对现实的无奈
答案: 1.B 2.B 3.C
将邵葆祺的诗与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进行对比,都是对过往的怀念,但邵的诗更侧重于对失落的感慨,而李白则更多展现了对历史的沉思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