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杂咏一百首·伏生

《杂咏一百首·伏生》

时间: 2025-05-10 09:12:11

诗句

偶脱骊山厄,龙钟九十馀。

谁知汉掌故,传得不全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12:11

原文展示:

偶脱骊山厄,龙钟九十馀。谁知汉掌故,传得不全书。

白话文翻译:

偶然躲过了骊山的厄运,活到九十多岁。谁知道汉朝的历史掌故,传承下来的却不全。

注释:

  • 骊山:位于陕西省,历史上与许多古代事件相关,如秦始皇的陵墓。
  • 龙钟:指年老体衰的样子,形容诗人自己年纪已高。
  • 汉掌故:汉朝的历史和典故。
  • 传得不全书:指传承下来的历史资料并不完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以豪放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体现了对历史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历史传承面临困境。刘克庄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缺失的忧虑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开头的“偶脱骊山厄”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长寿的感慨,似乎在暗示着历史的无常和个人命运的巧合。骊山作为一个历史符号,代表了许多古代故事和传说,诗人在这里自我感慨,既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深思。接下来的“龙钟九十馀”则进一步突出诗人的年纪,体现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谁知汉掌故,传得不全书”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知识缺失的忧虑。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掌故、典籍的缺失让人感到遗憾。诗人以个人的长寿和历史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知识传承的渴望。

整首诗虽短,但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哲思和情感,显示出诗人对历史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偶脱骊山厄:诗人偶然间逃过了骊山的厄运,暗指历史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巧合。
  2. 龙钟九十馀:自己已年过九十,表现出诗人的老态与长寿。
  3. 谁知汉掌故:对汉朝历史的掌故发出疑问,体现对历史的探究精神。
  4. 传得不全书:反映对历史知识缺失的遗憾,强调了历史的残缺与不完整。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偶脱”和“传得”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己的经历和历史的传承进行对比,隐喻历史的无常与个人的渺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知识传承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骊山:象征历史与命运。
  • 龙钟: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汉朝: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辉煌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克庄的“龙钟”指的是: A. 年轻 B. 年老体衰 C. 英俊 D. 聪明
  2. “骊山”在诗中象征: A. 财富 B. 历史 C. 自然 D. 家园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喜悦 B. 愤怒 C. 感伤 D. 幸福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可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对比,两首诗均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历史的传承,而杜甫则关注个人的生存境遇。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刘克庄相关文集与评论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临江仙 其一 临江仙 其二 瞻仰遵义会议会址及毛主席旧居 临江仙 其一 临江仙 河山亭留别钦叔裕之 临江仙 和瞿禅风雨龙吟楼呈孙养臞先生 临江仙 戊午九月二十一日,宴罢直省,和徐 临江仙 临江仙 临江仙·六月炎天收火伞 临江仙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蠕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愆德隳好 隶字旁的字 行字旁的字 頁字旁的字 土卙 党恶朋奸 十载寒窗 瀛瀛 坐无车公 抱关执钥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六畜兴旺 马字旁的字 席宠 备埽洒 矢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