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9:1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12:11
偶脱骊山厄,龙钟九十馀。谁知汉掌故,传得不全书。
偶然躲过了骊山的厄运,活到九十多岁。谁知道汉朝的历史掌故,传承下来的却不全。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以豪放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体现了对历史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历史传承面临困境。刘克庄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缺失的忧虑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开头的“偶脱骊山厄”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长寿的感慨,似乎在暗示着历史的无常和个人命运的巧合。骊山作为一个历史符号,代表了许多古代故事和传说,诗人在这里自我感慨,既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深思。接下来的“龙钟九十馀”则进一步突出诗人的年纪,体现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谁知汉掌故,传得不全书”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知识缺失的忧虑。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掌故、典籍的缺失让人感到遗憾。诗人以个人的长寿和历史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知识传承的渴望。
整首诗虽短,但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哲思和情感,显示出诗人对历史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知识传承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
答案:
可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对比,两首诗均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历史的传承,而杜甫则关注个人的生存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