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5:06: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5:06:39
原文展示: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白话文翻译:
大丈夫谁没有远大的志向呢?我和宗衮在两年之间,多次相聚又分离,分离又相聚,所经过的路途总计有三万里。为什么这么说呢?去年春天在京师相会,那时我去了桂林,宗衮去了滑台;今年秋天,我们不期而遇在桂林,不久他又因公务返回滑台。这样舟车往返,难道不有三万里吗?人生短暂,却如此迅速地聚散,距离如此遥远,知己难寻,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十一月,几位朋友在野外为我饯行。霜天清冷,低垂的朱崖显得格外醒目。加上万重尖山,平地耸立,黑如铁色,尖锐如笔锋。还有阳江和桂江,绕过军城向南流去,喷涌入海,横浸三山,中朝的群公怎能知道在遥远的边疆有这样的山水?山水如此,人亦如此。宗衮啊,面对这样的景色,我们即将分别。忘记我尚可,怎能忘记这壮丽的山水呢!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任华,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其文学才华。这首诗是任华为送别宗判官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壮丽山水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当时任华与宗判官因公务频繁往来于京师、桂林和滑台之间,诗中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与宗判官的多次相聚与分离,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远大志向的追求。诗中,“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一句,凸显了诗人和宗判官的远大抱负。诗人在描述自然景观时,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如“尖山万重”、“黑是铁色”、“锐如笔锋”,以及“阳江桂江”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最后,诗人以“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作结,强调了自然美景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友情和自然美景在诗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人通过描述与宗判官的多次相聚与分离,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对壮丽山水的赞美,并强调了自然美景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宗衮”是指: A. 诗人自己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上司 D. 诗人的学生
诗中提到的“京师”是指: A. 长安 B. 洛阳 C. 桂林 D. 滑台
诗中提到的“三万里”是指: A. 诗人与宗衮的距离 B. 诗人与宗衮的往来路途 C. 诗人的旅行计划 D. 诗人的想象
诗中提到的“阳江桂江”是指: A. 两条江河名 B. 一座山名 C. 一个地名 D. 一个人名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