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1:18: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1:18:15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作者:苏轼 〔宋代〕
金山楼观何眈眈,撞钟击鼓闻淮南。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尽返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金山的楼观何其壮丽,撞钟击鼓的声响远传淮南。焦山上有修竹,采薪汲水的僧人寥寥几人。云雾弥漫,波浪拍打,几乎没有人迹,偶尔能见到沙户求春蚕。
我来到金山本想留宿,这里却未能到达,心中感到惭愧。同行的朋友都已回去,只有我孤身一人,命运薄弱,轻视江潭。
清晨无风,波浪自行涌起,我在江中歌唱,倚靠在船上,半醉微醺。
老僧下山见我来,笑着迎接,像巴人的谈话。
他自言久居此地,已忘了乡井,只有弥勒佛与他同在。
在纸帐里困倦得以温暖,饱食后未厌山间的蔬菜。
山林中的饥饿,古人也曾经历过,既然没有田地,难道不是因为贪婪吗?
展禽虽然未曾三次被贬,叔夜自知七次不堪。
我本该辞去官职,留在这美好的地方,住下茅庵。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文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尤其以词作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放船游览金山与焦山的途中,反映了他在游历中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苏轼在政治上屡遭贬谪,内心常怀惆怅与无奈,但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寄托。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展示了苏轼对人文与自然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描绘金山的壮丽景观,营造了一个宏伟的背景,表现出苏轼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喜爱。接着,诗人转向焦山的宁静,描绘了修竹与僧人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在描写中,苏轼不忘自我反思,表达了对未能达到焦山的惭愧,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同游尽返决独往”,既有对友人的怀念,也有孤独感的流露。清晨的描写尤其生动,波浪自涌,歌声悠扬,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融入。
整首诗最后,苏轼通过老僧的谈话,反映了他对世俗的超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人将自己的命运与自然的宁静结合,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这首诗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写照,更是心灵的寄托,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生哲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对金山与焦山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淡泊的人生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的字是:
A. 子瞻
B. 子美
C. 子华
答案:A
诗中提到的“焦山”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A. 壮丽
B. 宁静
C. 热闹
答案:B
诗中“云霾浪打人迹绝”意指:
A. 景色优美
B. 孤独无助
C. 人迹罕至
答案: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金山放船至焦山》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