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19:3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9:38:42
蝉
作者: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本是想要高鸣,却难以得到满足,徒然感到惋惜只是在浪费声音。
五更时分,疏落的鸣声似要断绝,树上那片碧绿显得无情。
微薄的官职犹如浮萍,故乡的杂草已经长满。
烦请您多加警惕,我的家也已经清净。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耕之,号玉谿居士,晚唐诗人,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绘人生的苦闷与孤独,情感细腻且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商隐的晚年,反映了他在官场的困境与对家乡的思念,诗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蝉》通过描写蝉的鸣叫,表达了诗人对高洁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开篇的“本以高难饱”即表现出蝉虽然鸣叫高亢,但却无法得到内心的满足,象征着李商隐内心对理想的追求却不得实现的无奈。随后提到“五更疏欲断”,既描绘了清晨的寂静,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树木的“碧无情”则体现了自然的冷漠与无情,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孤独感。
而后两句“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则反映出诗人对自己微薄官职的无奈,和对故乡荒凉的深切忧虑。最后一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则是对他人的一种劝告,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清净与超然,尽管外界环境复杂,但他依然保持心灵的纯净与志向的高远。
整首诗意境幽深,情感真挚,既有对蝉鸣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反思,展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人生哲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社会的警醒。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关于《蝉》,诗人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蝉鸣的赞美
B. 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慨
C. 对官场的热爱
D. 对自然的厌恶
“薄宦梗犹泛”中的“薄宦”意指什么?
A. 微薄的官职
B. 广大的官职
C. 无职无权
D. 退休生活
诗中提到的“故园芜已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喜悦
B. 对故乡的忧虑与失落
C. 对城市的向往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以:因。薄宦:指官职卑微。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五更(gēng)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碧:绿。 薄宦(huàn)梗(gěng)犹泛,故园芜(wú)已平。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君:指蝉。警:提醒。亦:也。举家清:全家清贫。举,全。清,清贫,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