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56: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56:50
原文展示:
和王临川杭州修广师法喜堂韵 刘墉 〔清代〕
堂中了了见文殊,道人心似秋潭虚。 不求五欲以自恣,以法为乐喜有余。 青山白云远萦带,碧梧翠竹交扶疏。 乞食一钵万事了,洗钵宴坐忘朝晡。 门外红尘坌十丈,尘中有客常崎岖。 清谈名理侔卫乐,高论康济追唐虞。 偶来憩息意良惬,尚有客气论贤愚。 教乘滋茂信有力,廊庙何必殊江湖。
白话文翻译:
在堂中清晰地看到文殊菩萨,道人的心境如同秋天的潭水般清澈空灵。 不追求五欲的放纵,而是以佛法为乐,感到无比的喜悦。 青山和白云远远地环绕,碧绿的梧桐和翠竹交相辉映。 乞食一钵,万事皆了,洗净钵盂后安坐,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门外红尘滚滚,尘世中的客人常常经历坎坷。 清谈名理,与卫乐相媲美,高论治国,追随着唐虞的足迹。 偶尔来此休息,感到非常惬意,仍然有客气地讨论贤愚。 教法兴盛,确实有力,庙堂与江湖何必区分。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墉(1698-1769),字子厚,号石庵,清代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脱俗,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此诗是刘墉与王临川的和诗,王临川是清代杭州的一位高僧,修广师法喜堂是其修行的地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墉在访问王临川的修广师法喜堂时所作,表达了对佛教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诗中通过对道人心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道人心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诗中“堂中了了见文殊,道人心似秋潭虚”一句,以文殊菩萨的形象和秋潭的虚静来比喻道人的心境,形象生动。“不求五欲以自恣,以法为乐喜有余”表达了道人对世俗欲望的超越和对佛法的喜悦。“青山白云远萦带,碧梧翠竹交扶疏”则以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佛教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通过对道人心境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对清净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佛教教法的赞美,传达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理念。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堂中了了见文殊”中的“文殊”指的是什么? A. 佛教中的智慧菩萨 B. 道教中的神仙 C. 儒家中的圣人 D. 历史上的贤君
诗中“道人心似秋潭虚”中的“秋潭虚”比喻什么? A. 道人的心境 B. 秋天的景色 C. 潭水的深度 D. 虚无的境界
诗中“不求五欲以自恣”中的“五欲”指的是什么? A. 五种感官欲望 B. 五种道德规范 C. 五种修行方法 D. 五种生活享受
诗中“教乘滋茂信有力”中的“教乘”指的是什么? A. 佛教教法 B. 道教教义 C. 儒家学说 D. 历史典籍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