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2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26:11
樵猎两三户,凋疏是近邻。
风雷前壑雨,花木后岩春。
文字不得力,桑麻难救贫。
山禽欺稚子,夜犬吠渔人。
未必圣明代,长将云水亲。
知音不延荐,何路出泥尘。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偏僻的地方,周围只有零星的几户人家,环境显得荒凉。风雨雷电在前山的沟壑中交加,春天的花木却在后山的岩石旁生长。诗人感慨,自己的文字无力,难以改变贫困的境况。山中的鸟儿欺负着无知的孩子,夜里的狗却对渔人吠叫。或许并非是一个明圣的时代,总是与云水相亲。知音难以得到推荐,何以能够走出这泥泞的尘世?
“知音”出自古代的故事,讲的是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象征着真正的理解与共鸣。
方干(约835年-约901年),唐代诗人,字季廉,号白石,福建人。其诗多描绘田园风光,表达隐逸情怀,风格清新自然。
此诗作于方干隐居之际,反映了他对周围环境的感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贫困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得以展现。
《镜湖西岛言事寄陶校书》是一首富有田园色彩和人生哲理的诗。诗的开头通过“樵猎两三户,凋疏是近邻”,勾勒出一个偏远而贫瘠的村落,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氛围。诗人以此为背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深思与无奈。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通过“风雷前壑雨,花木后岩春”描绘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顽强,传达出一种希望的气息。然而,接下来的“文字不得力,桑麻难救贫”则突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力感,尽管有心耕耘,却难以改变困境。
“山禽欺稚子,夜犬吠渔人”,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面,山鸟的自由与夜犬的警觉形成对比,暗示了生活中的不和谐与无奈。最后两句“未必圣明代,长将云水亲”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失望,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内心的孤独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人生思考,展现了方干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兼具哲理与情感,令人深思。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社会的反思,充满了哲理和人文关怀。
诗中提到的“樵猎”指的是哪些活动?
A. 砍柴和打猎
B. 种田和收割
C. 渔业和采集
D. 旅行和探险
“文字不得力”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A. 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B. 对社会的无奈
C. 对未来的乐观
D. 对生活的满足
诗中提到的“知音不延荐”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感慨孤独与无助
B. 对友谊的珍惜
C. 对名利的渴望
D. 对自然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