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1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11:21
鬻海歌
作者:柳永 〔宋代〕
鬻海之民何所营,
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
牢盆鬻就汝轮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
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
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
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
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
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
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從潴卤至飞霜,
无非假贷充餱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
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
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
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门,
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
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轮辍,
君有馀财罢鹽铁。
太平相业尔惟鹽,
化作夏商周时节。
卖海之人究竟生活在何方呢?
妇人没有蚕织,丈夫没有耕作。
衣食的来源实在是太过稀少,
只好把牢盆拿去换取轮船的征费。
年复一年春夏潮水涨满了河口,
潮水退去后,泥沙刮起形成了岛屿。
风干日晒加上咸味的滋味,
才开始用潮水灌溉,变成卤水。
卤水浓稠,碱水稀薄却得不到闲暇,
深山中砍柴,深入无穷的山林。
豹的足迹、虎的痕迹都不敢避开,
朝阳山去,夕阳又回。
肩上扛着船,忙得没有片刻停歇,
投入到巨大的灶火中,热得难以忍受。
早晨烧火,晚上熬制,堆积得很高,
才得以把波涛变成洁白的雪。
自从卤水积蓄到飞霜,
无非是借贷来充饥粮。
秤入官中得到了微薄的报酬,
一文钱往往要偿还十文。
周而复始没有休息的时间,
官租尚未了结,私租又逼迫。
驱使着妻子、孩子做工,
即使做了人形也是菜色。
卖海之人何苦呢,
怎么能让母亲富裕而子女贫穷?
本朝一物没有失去,
希望皇恩广及海滨。
如果能洗净军队的征战,
君主有余财就停止盐铁的专卖。
太平的事业,唯有盐,
化作夏商周的繁荣时节。
该诗中提到的“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朝代,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诗中所表达的对社会公平的渴望和对底层人民生活现状的关切,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思。
柳永,字耆卿,号宗元,宋代著名词人,以其词风婉约、情感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离愁别绪、风花雪月,深受当时士人和百姓的喜爱。
《鬻海歌》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经济变迁的时期。诗中描绘了以海为生的人民艰辛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与无奈。
《鬻海歌》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卖海人群的艰辛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开头通过对卖海人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缺乏耕作与织造的困境,生存之艰苦。诗中多次提到的“潮水”与“卤水”,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也是经济活动的象征,反映了依赖自然而生存的无奈。
柳永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诗中“驱妻逐子课工程”的句子,清晰展示了家庭成员在生存压力下的分工与牺牲。值得注意的是,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与对未来的期望,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寄望与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对仗与排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引人深思。柳永通过《鬻海歌》不仅传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也对社会的不公发出了质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
整首诗歌通过对“鬻海之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生活困境的关切,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经济的压迫,展现了诗人对社会改善的期盼。
选择题:诗中提到“妇无蚕织,夫无耕”,意指什么?
A. 家庭富裕
B. 家庭贫困
C. 生活安逸
D. 社会繁荣
填空题:诗中提到“驱妻逐子课工程”,反映了 __ 的社会现象。
判断题:诗歌最后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信任与期待。(对 /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