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1:4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1:42:40
松江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秋风索索连江起,
暮过烟波十余里。
长芦瘦竹映渔家,
灯火渺茫寒照水。
秋风萧瑟,江面上掀起阵阵波浪,
傍晚时分,烟雾弥漫,水面看不到十里之外。
长长的芦苇和瘦弱的竹子映衬着渔民的家,
微弱的灯火在寒冷的水面上闪烁着。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渔家”一词常常引起人们对渔民生活的联想,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他的诗风简练、清新,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
《松江》创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司马光闲暇时对自然的观察,结合了他对江南水乡风光的感悟,表现出一种清幽、恬淡的意境。
《松江》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江边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渔家生活的深切关怀。开头描绘了秋风起时江水的波动,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似乎预示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接着,诗人用“烟波十余里”描述了傍晚时分的朦胧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遥远的感觉,这种意境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辽阔。
“长芦瘦竹映渔家”一句,细腻地描绘了江边的自然风光,同时“渔家”二字让人联想到渔民的生活,体现出诗人对平民百姓生活的关注。最后一句“灯火渺茫寒照水”,则用微弱的灯光与寒冷的水面形成对比,突显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亦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呈现了一个既美丽又略显忧伤的秋日江边画面,令人沉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江边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生活的思考,体现出一种恬静而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秋风索索”指的是什么样的天气?
A. 春暖花开
B. 秋天的萧瑟
C. 夏日炎炎
D. 冬雪纷飞
诗中“灯火渺茫”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温暖与欢愉
B. 孤独与宁静
C. 喧闹与忙碌
D. 激动与兴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环境的向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更强调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表现出一种沉重的社会责任感。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