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1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18:03
秋夕不寐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雨气生灯晕,霜寒入漏声。
疏篱过萤影,腐叶掩虫鸣。
丘壑违初愿,簪裾徇外荣。
丹心终夜苦,白发诘朝生。
恩与乾坤大,身如草木轻。
何阶见明主,垂拱视升平。
在这个秋天的夜晚,细雨带来了灯火的朦胧,霜寒的气息透过窗户传来滴答的声响。稀疏的篱笆旁,萤火虫的光影在游荡,腐烂的落叶掩盖了虫鸣的声音。我所追求的理想与现实的丘壑相违背,锦衣华服只是为了迎合外在的荣华富贵。我的赤诚之心在夜里苦苦挣扎,白发却在清晨悄然生出。对恩德的追求如同天地般浩瀚,而我的身形却如草木般轻微。我何时才能在高阶见到明主,静静地看着朝政的安宁?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何阶见明主”出自古代对贤明君主的向往,表达了对朝廷清明和安定的期待。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提倡儒家思想,重视历史教训,风格严谨而富于哲理。
创作背景: 《秋夕不寐》创作于司马光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秋夕不寐》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细雨和霜寒带来了一种孤独和沉思的氛围,透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不安。诗中“丘壑违初愿”的句子,深刻道出了他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显示了他对外在荣华的无奈和对内心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忧伤而又清晰,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国家前途的思索。诗中反复提到的“丹心”和“白发”,象征着诗人历经岁月的坚持与无奈,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忠诚以及对现实的失望。最后,“何阶见明主”则寄托了他对明君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表现了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失落,表现了诗人对人生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丘壑违初愿”表达了什么?
“何阶见明主”中的“明主”指的是?
诗中的“丹心”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司马光的《秋夕不寐》更强调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而李白则更侧重对思乡情感的表现。两者在意象和情感基调上各有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秋夕不寐》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