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3: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3:05
手持官牒出神皋,迎客遥知贺酒醪。
照映里门非白屋,欺凌春草有青袍。
宦游虽晚何妨久,饿显从来不必高。
孝友父兄家法在,想能清白遗儿曹。
手里拿着官职的文书走出神皋,远远迎接客人时就知道要准备贺酒。
照耀着家门的不是白色的屋子,而是春草上有青袍的身影。
即使宦游生涯已经晚了,又何妨长久呢?
饿汉的显贵从来不在于高尚。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家法在这里,想必可以将清白的名声留给儿孙。
诗中提到的“孝友父兄家法”,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伦理和亲情的观念。古代社会中,家庭的教育和家规对个人的影响极其深远。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主张改革与创新,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福利。王安石的诗歌以清新、明快著称,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本诗写于王安石任职期间,表达了对朋友朱兄的送别之情。朱兄即将返回故乡,王安石对他的未来充满祝愿,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官场生涯的感慨和对家族传统的重视。
这首诗通过描绘送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祝福。开头几句,诗人描绘了自己手持官牒的形象,暗示了他在官场中的身份与角色,同时也展现了迎接友人的热情。接着,春草与青袍的对比,体现了官员与自然的和谐,暗示着人应与自然相融,保持清白和本色。
中间几句则进一步探讨了宦游的意义,王安石认为宦游虽晚,但只要能长久地保持清白和正直,就不必在乎名利的高低,展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而最后两句则重申了传统家族观念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后代子孙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家族的美德。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深切祝福,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展现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的关怀。
整首诗歌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同时强调了清白正直的价值观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中的“官牒”指什么?
A. 书信
B. 官职文书
C. 诗词
D. 书籍
“孝友父兄家法在”中提到的家法主要指什么?
A. 家族的财富
B. 家族的规矩与传统
C. 家族的历史
D. 家族的地位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送别与祝福
B. 家族的财富
C. 官场的生活
D. 自然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