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7: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7:18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掬土移山望山尽,
投石填海望海满。
持索捕风几时得,
将刀斫水几时断。
未若不相知,
中心万仞何由款。
将土捧起想要搬走高山,望着山却似乎永远无法解决。
向海中投石想要填满大海,望着海却总是无尽。
用绳索去捕捉风,这又何时能得手?
用刀去切割水,这又何时能断绝?
不如索性不相识,
在心中有万丈深渊,又如何能够消弭呢?
此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夸张的比喻(如“掬土移山”、“投石填海”)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对抗与无奈。诗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知与理解更为重要,反映了唐代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韦应物,字子云,号惭庵,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737年,卒于公元791年。他擅长诗歌,尤其以五言诗见长,作品情感细腻,语言简练,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际关系复杂的时期,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尤其是在面对无力改变的外在环境时,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难言》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韦应物以极具画面感的比喻描绘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与无奈。诗的开头用“掬土移山”与“投石填海”展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和无力,暗示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这种夸张的手法不仅增添了诗的艺术性,也深化了主题的思考。
接着,诗人通过“持索捕风”和“将刀斫水”的形象化表达,进一步强调了追求与理想的不可实现,引发读者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这种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压迫形成鲜明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哲理。
最后,诗人在转折中提出“未若不相知”的观点,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默契远比外在环境的重要,这一观点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刻,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人际关系的珍视。总体来看,这首诗在悲观的外部表现下,展现了对心灵深处的渴望和对真挚关系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反映了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无力感时,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掬土移山”意指什么?
a) 有能力改变一切
b) 努力与理想的距离
c) 轻松完成目标
诗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a) 不重要
b) 非常重要
c) 只是表面
“持索捕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
a) 人对力量的掌控
b) 追求理想的无奈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