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45: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45:26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
头变云鬟面变妆,大尾曳作长红裳。
徐徐行傍荒村路,日欲暮时人静处。
或歌或舞或悲啼,翠眉不举花颜低。
忽然一笑千万态,见者十人八九迷。
假色迷人犹若是,真色迷人应过此。
彼真此假俱迷人,人心恶假贵重真。
狐假女妖害犹浅,一朝一夕迷人眼。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增溺人心。
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君看为害浅深间,岂将假色同真色。
古老的冢中的狐狸,妖艳且年纪已大,化作了一个容貌美丽的女子。
她的头发变成了云鬟,面容化妆得很精致,长长的尾巴拖着红色的衣裳。
她缓缓走在荒凉的村路上,正值日落时分,人烟稀少。
或唱或舞或悲啼,眉如翠色,脸色低沉。
忽然笑起来,千种风情,见到的人中有八九都迷了。
假色迷人依旧如此,真色迷人则更胜一筹。
他们都被假象和真实所迷,人心向来厌恶假象却重视真实。
狐狸假装成女人的妖艳危害尚且不深,一朝一夕就能迷惑人心。
而女人若成为狐狸的媚惑则危害极深,日子长了,月亮增了,便会沉迷不醒。
何况褒妲的色相更是善于蛊惑,能使一个家庭覆灭,国家倾覆。
你看这其中的危害轻重,难道能把假色和真色混为一谈?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直白的诗风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社会上虚假美色的警惕和对人心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世态人情的深刻思索。
整首诗通过“古冢狐”的形象,探讨了美色的诱惑与人心的脆弱。白居易用狐狸妖艳的外表来象征那些表面美丽的诱惑,而内心的迷失则是对人性的一种警示。诗中描绘的女子在日落时分徘徊在荒村小路,恰似那潜伏在黑暗中的危险,表面上看似柔弱无害,实则暗藏祸心。诗人在强调“假色”和“真色”的对比时,隐含了对于社会中虚假与真实的深刻反思。人们往往被表面的美丽所迷惑,而忽略了内在的真实。诗的最后一句“岂将假色同真色”更是警示人们要警惕那些表面光鲜的诱惑,保持对真实的珍视。
逐句解析:
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
描述了古冢中的狐狸,年老且妖艳,化身为美丽的女人,暗示美貌的表象。
头变云鬟面变妆,大尾曳作长红裳。
形象化地描述了她的装扮,使用夸张的手法强调其妖艳。
徐徐行傍荒村路,日欲暮时人静处。
营造出一种寂静的环境,暗示潜在的危险。
或歌或舞或悲啼,翠眉不举花颜低。
反映了女子多变的情绪,令人迷惑。
忽然一笑千万态,见者十人八九迷。
她的笑容令人迷醉,几乎所有见者都为之倾倒。
假色迷人犹若是,真色迷人应过此。
比较假色和真色的诱惑,暗示真实的美更为致命。
彼真此假俱迷人,人心恶假贵重真。
反映人们对假和真的评价,揭示人心的本质。
狐假女妖害犹浅,一朝一夕迷人眼。
提到狐狸的伪装虽然诱人,但危害相对较小。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增溺人心。
强调女性的媚惑更为危险,会让人深陷其中。
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引用历史上褒妲的故事,警示美色的巨大危害。
君看为害浅深间,岂将假色同真色。
最后总结,假色与真色的危害不应混为一谈。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警惕虚假美色的主题,倡导人们珍视真实,深刻反思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美色诱惑。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美的表象,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性中的脆弱与迷惑,提醒人们在追求美的同时要保持警惕。
诗词测试:
古冢狐象征着什么?
诗中提到的褒妲是因为什么而闻名?
诗中“岂将假色同真色”的意思是?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将白居易的《古冢狐》与李白的《庐山谣》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对美色的警惕和人心的思考,而后者则强调自然的美和人对美的追求,二者在表达方式上虽有不同,但都反映了对美的深刻理解。
以上为《古冢狐-戒艳色也》的详细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