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9: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9:51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自古以来,受命于帝王以及继承文治的统治者,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德行高尚,还因为外戚的帮助。夏朝的兴起依靠的是涂山,而桀的荒淫则源于末喜。商朝的兴起源于有娀,而纣王的暴虐是因为宠爱了妲己。周朝的兴起得力于姜原和大任,而幽王因沉迷于褒姒而被囚禁。因此,阴阳交替,诗经开始有了《关雎》,书法美好而有威严,春秋则批评不亲近礼仪。夫妻之道是人伦中的大原则,礼仪中,仅婚姻是最值得谨慎的。夫妇和谐,四季才会安宁,阴阳变化,万物才得以统一。这能不小心对待吗?人若能弘扬道理,却无能为力于命运,实在是可悲啊!妃子与君王的爱,如此之深,君王不能从臣子那里得到,父亲不能从子女那里获得,又何况是卑微之人呢?即使相爱,也可能无法生育子嗣,难道这不都是命运的安排吗?孔子很少谈论命运,实在是因为难以言说。不通幽微之理,如何能辨别性命的真谛呢?
《外戚世家序》是一篇既有历史深度又具哲理思考的文本,司马迁通过历史实例,深入探讨外戚对帝王权力的影响。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反思。在文中,司马迁列举了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指出外戚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表明了家庭、权力与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诗中展现了权力的脆弱和外在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无奈与感叹。诗中运用典故与历史事实的结合,使得议论更具说服力,反映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思辨能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探讨权力、家庭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强调外戚影响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外戚主要是指谁?
A. 皇帝的亲属
B. 大臣
C. 朋友
D. 陋巷
夏朝因何兴起?
A. 因涂山
B. 因妲己
C. 因褒姒
D. 因姜原
诗中提到的命运是否可以改变?
A. 可以
B. 不可以
C. 有时可以
D. 不确定
答案:1.A 2.A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